如此教育:母親斷「電」半年 兒女獲更多樂趣

補習 上門補習 補習介紹





如此教育:母親斷「電」半年 兒女獲更多樂趣

補習-如此教育:母親斷「電」半年 兒女獲更多樂趣


補習介紹

美國人蘇珊·馬烏沙特不希望孩子花太多時間擺弄電子產品。她帶領三名子女度過半年斷「電」生活:不上網、不看電視、不用手機、不玩遊戲機、不用音樂播放器……

馬烏沙特根據這段經歷寫的書《斷「電」冬天》本周在美國發行。

重回舊日

最開始,她切斷家中電源,用蠟燭代替電燈,不供應淋浴用熱水。幾周後,她恢復家裡供電,但要求三名子女不在家中用電子產品。斷「電」日子裡,一家人找回那些逐漸淡出人們生活的樂趣,比如下棋、讀書、看老照片、與家人一起欣賞音樂。

兒子比爾現年15歲,酷愛玩電子遊戲和看電視。不碰這兩樣東西使他多出不少閒暇時間。他開始學習吹薩克斯。半年過後,他沒有回到先前的生活,而是賣掉遊戲機,更加認真地練起薩克斯。

大女兒安妮18歲,不像弟弟那樣癡迷電子產品,生活沒有因參加媽媽的「實驗」變化太大。她這半年做作業需要用電腦時會去圖書館。半年後,她不再像先前那樣整天掛在社交網站「臉譜」上。

小女兒蘇西14歲,過不慣斷「電」生活。媽媽未限制在家以外地方用「電」,於是蘇西帶著筆記本電腦去爸爸、即馬烏沙特前夫那裡生活1個半月。她回媽媽家後仍經常用固定電話長時間聊天,不過半年過後,學習成績比過去提高不少。

網絡一代

馬烏沙特說,孩子們對電子產品癡迷促使她開展這個實驗。按馬烏沙特說法,孩子們不是在「用」電子產品,簡直是「鑽進」電子產品。他們做作業時一定要聽音樂、更新「臉譜」內容、互發信息。他們高興時,不是笑,而是說網絡流行語「LOL」。這三個字母是英文laughing out loud的簡寫,意思是「大笑」。

馬烏沙特告訴美聯社記者,她擔心孩子們變成這些電子產品的「附屬品。」這名報紙專欄作家先前住在美國紐約市,結婚後隨丈夫搬到澳大利亞珀斯,後來離婚。

她承認自己同樣癡迷電子產品,總是愛上網看一切與紐約相關的信息以解思鄉之苦。

  

不是自虐

馬烏沙特承認,孩子們「得好處」後才答應參加她這個實驗。「好處」是分給孩子們《斷「電」冬天》一部分稿費。她說,大多數家庭做不到斷「電」6個月,但應該時不時斷一陣。

「可以每星期斷『電』一天。不要把這當作一種懲罰,而是把它當作一個特別的日子。」

馬烏沙特去年12月搬回紐約市長島,仍為澳大利亞報紙撰寫專欄文章。蘇西跟著媽媽去紐約,比爾和安妮留在澳大利亞。

馬烏沙特知道,癡迷「電」不好,但應用得當會給生活帶來便利。馬烏沙特經常利用網絡聊天工具與比爾和安妮聯繫。蘇西去紐約前在「臉譜」網站上認識即將見到的同學,消除去新學校的陌生感覺。(歐颯)新華社特稿

  (新華每日電訊 歐颯)

上門補習 | 補習介紹


補習 上門補習 補習介紹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