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學將會吃虧」與經典本身無關

補習 上門補習 補習介紹





「讀國學將會吃虧」與經典本身無關

補習-「讀國學將會吃虧」與經典本身無關


補習介紹

據《山東商報》報道,近日,山東省教育廳要求加強對傳統文化等專題教育內容的管理,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受到廣泛關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表示,講《三字經》、《弟子規》最大的難處是,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培養出來的孩子,到社會上90%是吃虧的。

其實,山東省教育廳與錢文忠對待國學經典的態度並不一樣。前者認為這些經典中混雜著糟粕,實在不能因為精華的存在而一股腦吸收;後者則認為,這些經典中的內容其實有些脫離現實顯得理想化,如果真的做到了,在現實中可能反而吃不開、碰釘子。因此,並不能拿錢文忠的觀點來論證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當然也不能拿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來說明錢文忠的觀點。

對於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近來媒體已經討論頗多,而對錢文忠的說法,卻有繼續討論的必要。其實,錢文忠所說的並不是新鮮觀點,學者吳思在其《潛規則》一書中就說,中國的文人通常要經過兩次教育:一次是聖賢書上所說的禮義廉恥;一次是現實社會所教授的生存法則。結果,很多人就在這兩重相距甚遠的教育中產生了人格分裂。如果有些人就是「一根筋」,只按照聖賢所說處事,就可能「吃虧」。

對這種吃虧,有人將原因歸結為聖賢騙人。但根本的問題並不在此,即使是一個再世俗的社會也需要道德底線和價值標桿,難道整個社會流行厚黑學,人們就能夠生活得幸福?因此,即使國學經典有一些內容看似是與現實脫節的,但根本的問題並不是國學教誨的過時和錯誤,而在於潛規則流行所造成的文化的變異。

真正的文化應該體現在人們的生活細節中。以孔子教誨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例,如果人們只是嘴上說說誠信,生活中卻把誠信放兩旁、「利」字擺中間,誠信又怎會成為公眾的一種普遍品質?這與經典本身無關。

因此,要想避免國學經典誤人,最需要做的不是不讀,而是如何淨化社會環境,讓國學經典中的優秀內容從文本走進現實,成為人們真正的行動指南。當然,光是強調國學經典的價值是不夠的,還應該讓社會的秩序和規則運行得更加清晰,讓人們感受到,聖賢的說法也並不是遠離世俗的幻想之詞。 (乾羽)

(工人日報)

上門補習 | 補習介紹


補習 上門補習 補習介紹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