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蘿蔔招聘」人為製造階層流動限制 |
|
「蘿蔔招聘」不斷衝擊民間神經,繼福建屏南、江蘇句容、浙江上虞發生事業單位「蘿蔔招聘」之後,近日安徽巢湖也因「蘿蔔招聘」引發輿情質疑。所謂「蘿蔔招聘」,就是為特定對像「量身定做」的招聘條件,該對像基本上是「官二代」或「富二代」,即使意欲招入的對象質量不堪,也能通過條件設計使之毫無懸念地被「選入」。打個比方說,有關部門想招聘武大郎,先設定身高限制,若還有競爭者,就設定「須有炊餅行業從業經驗」,若還有競爭者,再設定招聘者必須武姓,若還是有競爭者,那麼,最後再設定「媳婦必須跟西門慶有染」,堅決淘汰任何非意向者。 「蘿蔔招聘」不僅發生在公務員招聘,像工程承包、招標採購、資質管理,也大量發生此種類型的「篩選術」,構成它的要件恰是中國市場經濟的一個縮影:有公開的部分,比如事先公示、招聘筆試;但更重要的是有權力操縱的部分。例如條件設計、資質篩查。這種公開與非公開、市場與權力相結合的運行狀態,也是諸多惡性事件的源頭,比如很多食品安全問題、藥品醫療事故,看似公開招標,其實最終中標都是權力控制,一旦出現事故,一些民眾並不辨識市場與權力的區別,反而混淆視聽將罪責歸因市場化所致、歸結於企業主的貪婪。 「蘿蔔招聘」必然對社會階層流動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這其實是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話題。世界上很多著名政治經濟學者都高度關注「權力或裙帶關係對代際收入流動的影響」,即父輩通過權力尋租增加下一代收入,甚至固化代際的權力,造成了整個社會「階層世襲化」。當然,我們並不認為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很嚴重,但顯而易見已經有一些令人不安的趨向。 「蘿蔔招聘」等事件其實也攪動了民眾對市場化和權力尋租關係的理解。一般人會有兩種資本,一種是人力資本,即「你有多大的本事」;一種是政治(特殊型社會)資本,即「你有多大的關係」。隨著市場化的進行,傳統的觀點認為,這會削弱政治資本的生產率,而提高人力資本的生產率,也就是說「你的真才實學」比「你有關係」更重要,權力的控制帶來的收益會下降,而公平競爭下的人力資本回報會上升,甚至一些經濟學家,比如張維迎發出「幹部是改革最大受害者,須對其進行補償」的言論,這一言論的最大依據就是過度相信市場化帶來的樂觀因素,而忽略了權力形態的變化與收益率的關係。 我們用一個新的框架來理解這一點。我們認為,市場化的確會限制權力,但由於市場化帶來交易價值的上升,導致收縮的權力按照市場估值來計算,它的總市值是大幅度增加了,也就是說,權力是收縮了,但它變得更值錢了。打個比方說,以前幹部管的權力很大,例如項目管理,他們有控制力,但卻沒有選擇力,因為供應者也是給定的。而經歷市場化自由化之後,項目實施了公示、招標、聽證、談判,他們的整體權力是減少了,但是他們收縮後的權力變得更值錢了,因為他們可以選擇那些願意支付更多權力租金的人擔任產品供應者。所以,說他們是改革受害者是非常片面的,因為沒有看到「一減之後的一增」。 主流言論認為懲治「蘿蔔招聘」應當零容忍,那麼我們想問的是,誰零容忍呢?更上一級的權力部門?如果沒有社會力量對權力格局的介入、改良、參與,那麼「蘿蔔招聘」將會是一種常態,一種被認為是「應當尊重的產權規則」。但是,我們相信,由於市場化帶來的信息公開,人們對「蘿蔔招聘」的圍觀和評議,儘管用Malcolm Gladwell的話說,「這僅僅是一種弱關係,無法承擔高成本的社會改革」,但是,只要這種社會力量堅持下去,它遲早會變成一種積極的推動力,從而讓我們從市場和權力的「混搭狀態」跳躍過去,擁抱真正的「中國夢」:能力決定前途,而不是關係創造財富。 (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