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教育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

補習 上門補習 補習介紹





海西教育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

補習-海西教育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

http://tutor.howang.hk/-香港補習城

補習介紹

海西五年來,教育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體現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福安柏柱洋老區小學裝了電腦?同學們興奮不已


核心提示


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后,坐落在福州晉安區北峰上的農村小學―――福州市宦溪中心小學,“大手筆”地購進多項教學用具,不僅破天荒地添置了一架電子琴,還把多年失修的一架鋼琴修好了,數學、體育等學科的教具,也都配齊了。而在以往,由于辦公經費“捉襟見肘”,有些教學用具能省則省,從來沒有這么“大方”過。


“農村中小學的生均公用經費這幾年一再提高,學校開支再也不會縮手縮腳了。”校長池希強高興地告訴記者。


海西戰略提出五年來,教育作為民生大計,省委、省政府始終將之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納入全局,全力推進。另一方面,為了打造海西教育品牌,凸現海西在對臺關系中的獨特優勢,閩臺交流也不斷深入。


【教育投入】最低生均公用經費五年提高兩倍多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剛當老師,那時候公用經費,不是按生均來算,而是按班級來算,每班每學年才5塊錢。”當了30多年老師的福州市紅衛小學校長金敏鐵,回想起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感嘆不已。


即使把時間拉到最近五年,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也令這位老校長“目不暇接”。2004年,省財政廳、教育廳聯合下發通知,首次確定了農村中小學最低生均公用經費的標準:小學1~3年級120元/年,4~6年級160元/年,初中240元/年。


2007年,最低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農村小學210元,農村初中290元。2008年,我省連續兩次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農村小學提高到280元,農村中學提高到420元。


2009年,我省首次統一城鄉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小學為350元,初中為550元,不僅解決了城鄉經費倒掛現象,也將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一下子提高了70元、130元。


拿宦溪中心小學這樣的小規模學校來說,學校共有197名學生,學校辦公經費一下子增加了1萬多元。


小學從120元、160元,提高到350元,初中從240元提高到現在的550元,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5年時間里提高了兩倍多,基本上與鄰近的浙江省大體一致。


海西教育“率先之舉”


與教育經費投入節節高相反,近幾年來我省在教育收費上,卻是一直在降低。


“真沒想到,孩子上學的費用越來越低。這學期只需要交15塊錢,住校的費用也不用交,孩子在學校還能吃上營養早餐。”晉安區宦溪鎮湖山村農民鄭嵩說,這幾年孩子的上學費用一年年在走“下坡路”,令他欣喜不已。他的女兒今年讀五年級,住校,但學校不僅免除學雜費、課本費,連住宿費也都免了。


2005年秋季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兩免一補”助學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貧困家庭學生免費發放教科書、免除學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隨后的2006年春季學期,我省比全國要求提前一年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2007年秋季,我省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提供營養早餐;2008年春季開始,又提前半年實現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農村實現免費提供教科書;2009年,農村寄宿生免交住宿費。一項項費用如“抽絲剝繭”般去除。


“不讓一個孩子上不起學”。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這幾年,我省的學生資助制度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以一個又一個率先之舉,叫響全國教育領域。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資助體系,在普通高中、中職校和普通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也已全面覆蓋。


200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政策,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2009年起,全省中職校涉農專業學生及農村低保家庭學生免除學費。從今年秋季開始,我省首次在普通高中(含民辦高中)實施低保家庭高中生助學金制度,符合條件的高中生,每年可補助1500元。


“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這是我省教育人引以自豪的一句話,也是我省重視教育、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的真實寫照。


【閩臺交流】大陸首批赴臺大學生來自福建


今年9月14日,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電子信息工程的大三學生冉金池,來到臺灣,成為臺灣建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一名學生,他將在這里學習一年。與他一起赴臺學習的,還有與他同校的其他19名同學。隨后的9月16日,我省又有23名在校大學生啟程前往臺灣。


今年秋季,我省14所高校將選派近200名學生赴臺灣高校學習一年,這是大陸率先批次赴臺學習的學生。閩臺教育交流,邁向了實質性的一步。


而在此之前,大陸學生主要是以“交換生”的身份赴臺進行短期進修。


就在首批大學生赴臺前,副省長陳樺在臺灣考察時,提出了對臺十項優惠措施,其中一條是:設立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吸引臺灣高等院校在福建辦學。這一措施現在已經有了眉目,我省初步考慮在福州大學城劃出1000畝地作為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引進臺灣高校資源在閩辦學,可以創辦二級學院,也可以設學分班。也許不久的將來,閩籍大學生在本省內就可以入讀臺灣高校。


閩臺教育交流不僅僅是體現在我省大學生赴臺學習,海西五年來,福建作為離臺灣最近的省份,閩臺交流一直走在全國其他省份的前列。教育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和支撐,閩臺教育交流也不斷深化。今年5月,由教育部倡議支持建立的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在廈門掛牌成立。閩臺教育交流目前已形成一個論壇(兩岸大學校長論壇)、一個中心(兩岸職業教育交流中心)、一個大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交流框架。


記者手記


關于海西教育的關鍵詞,如果繼續寫下去,還有很多,比如說均衡教育,這幾年我省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推出多項重磅措施;比如公平教育,解決來我省務工的外來工子女上學問題,免收借讀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比如高校建設,教育部與我省建立了教育合作備忘錄,我省高校發展走上了新臺階……然而,當你去總結時,發現最最核心的還是教育投入,要辦好教育,投入是多么關鍵。海西五年來,教育人眼看著省委、省政府對教育投入之重、之多,教育惠民政策之“應接不暇”,欣慰不已。


也正因為有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藍圖,閩臺教育交流才能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行者、領頭羊,為海西教育注入全新內容,為海西建設帶來發展機遇。


教育的優先,就是對人才的優先。教育的騰飛,也是海西建設的騰飛。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也將是海西建設強有力的助跑器,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更好、更快地發展。

海西五年來,教育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體現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福安柏柱洋老區小學裝了電腦?同學們興奮不已


核心提示


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后,坐落在福州晉安區北峰上的農村小學―――福州市宦溪中心小學,“大手筆”地購進多項教學用具,不僅破天荒地添置了一架電子琴,還把多年失修的一架鋼琴修好了,數學、體育等學科的教具,也都配齊了。而在以往,由于辦公經費“捉襟見肘”,有些教學用具能省則省,從來沒有這么“大方”過。


“農村中小學的生均公用經費這幾年一再提高,學校開支再也不會縮手縮腳了。”校長池希強高興地告訴記者。


海西戰略提出五年來,教育作為民生大計,省委、省政府始終將之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納入全局,全力推進。另一方面,為了打造海西教育品牌,凸現海西在對臺關系中的獨特優勢,閩臺交流也不斷深入。


【教育投入】最低生均公用經費五年提高兩倍多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剛當老師,那時候公用經費,不是按生均來算,而是按班級來算,每班每學年才5塊錢。”當了30多年老師的福州市紅衛小學校長金敏鐵,回想起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感嘆不已。


即使把時間拉到最近五年,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也令這位老校長“目不暇接”。2004年,省財政廳、教育廳聯合下發通知,首次確定了農村中小學最低生均公用經費的標準:小學1~3年級120元/年,4~6年級160元/年,初中240元/年。


2007年,最低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農村小學210元,農村初中290元。2008年,我省連續兩次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農村小學提高到280元,農村中學提高到420元。


2009年,我省首次統一城鄉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小學為350元,初中為550元,不僅解決了城鄉經費倒掛現象,也將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一下子提高了70元、130元。


拿宦溪中心小學這樣的小規模學校來說,學校共有197名學生,學校辦公經費一下子增加了1萬多元。


小學從120元、160元,提高到350元,初中從240元提高到現在的550元,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5年時間里提高了兩倍多,基本上與鄰近的浙江省大體一致。


海西教育“率先之舉”


與教育經費投入節節高相反,近幾年來我省在教育收費上,卻是一直在降低。


“真沒想到,孩子上學的費用越來越低。這學期只需要交15塊錢,住校的費用也不用交,孩子在學校還能吃上營養早餐。”晉安區宦溪鎮湖山村農民鄭嵩說,這幾年孩子的上學費用一年年在走“下坡路”,令他欣喜不已。他的女兒今年讀五年級,住校,但學校不僅免除學雜費、課本費,連住宿費也都免了。


2005年秋季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兩免一補”助學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貧困家庭學生免費發放教科書、免除學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隨后的2006年春季學期,我省比全國要求提前一年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2007年秋季,我省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提供營養早餐;2008年春季開始,又提前半年實現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農村實現免費提供教科書;2009年,農村寄宿生免交住宿費。一項項費用如“抽絲剝繭”般去除。


“不讓一個孩子上不起學”。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這幾年,我省的學生資助制度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以一個又一個率先之舉,叫響全國教育領域。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資助體系,在普通高中、中職校和普通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也已全面覆蓋。


200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政策,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2009年起,全省中職校涉農專業學生及農村低保家庭學生免除學費。從今年秋季開始,我省首次在普通高中(含民辦高中)實施低保家庭高中生助學金制度,符合條件的高中生,每年可補助1500元。


“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這是我省教育人引以自豪的一句話,也是我省重視教育、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的真實寫照。


【閩臺交流】大陸首批赴臺大學生來自福建


今年9月14日,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電子信息工程的大三學生冉金池,來到臺灣,成為臺灣建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一名學生,他將在這里學習一年。與他一起赴臺學習的,還有與他同校的其他19名同學。隨后的9月16日,我省又有23名在校大學生啟程前往臺灣。


今年秋季,我省14所高校將選派近200名學生赴臺灣高校學習一年,這是大陸率先批次赴臺學習的學生。閩臺教育交流,邁向了實質性的一步。


而在此之前,大陸學生主要是以“交換生”的身份赴臺進行短期進修。


就在首批大學生赴臺前,副省長陳樺在臺灣考察時,提出了對臺十項優惠措施,其中一條是:設立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吸引臺灣高等院校在福建辦學。這一措施現在已經有了眉目,我省初步考慮在福州大學城劃出1000畝地作為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引進臺灣高校資源在閩辦學,可以創辦二級學院,也可以設學分班。也許不久的將來,閩籍大學生在本省內就可以入讀臺灣高校。


閩臺教育交流不僅僅是體現在我省大學生赴臺學習,海西五年來,福建作為離臺灣最近的省份,閩臺交流一直走在全國其他省份的前列。教育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和支撐,閩臺教育交流也不斷深化。今年5月,由教育部倡議支持建立的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在廈門掛牌成立。閩臺教育交流目前已形成一個論壇(兩岸大學校長論壇)、一個中心(兩岸職業教育交流中心)、一個大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交流框架。


記者手記


關于海西教育的關鍵詞,如果繼續寫下去,還有很多,比如說均衡教育,這幾年我省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推出多項重磅措施;比如公平教育,解決來我省務工的外來工子女上學問題,免收借讀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比如高校建設,教育部與我省建立了教育合作備忘錄,我省高校發展走上了新臺階……然而,當你去總結時,發現最最核心的還是教育投入,要辦好教育,投入是多么關鍵。海西五年來,教育人眼看著省委、省政府對教育投入之重、之多,教育惠民政策之“應接不暇”,欣慰不已。


也正因為有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藍圖,閩臺教育交流才能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行者、領頭羊,為海西教育注入全新內容,為海西建設帶來發展機遇。


教育的優先,就是對人才的優先。教育的騰飛,也是海西建設的騰飛。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也將是海西建設強有力的助跑器,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更好、更快地發展。

海西五年來,教育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體現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福安柏柱洋老區小學裝了電腦?同學們興奮不已


核心提示


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后,坐落在福州晉安區北峰上的農村小學―――福州市宦溪中心小學,“大手筆”地購進多項教學用具,不僅破天荒地添置了一架電子琴,還把多年失修的一架鋼琴修好了,數學、體育等學科的教具,也都配齊了。而在以往,由于辦公經費“捉襟見肘”,有些教學用具能省則省,從來沒有這么“大方”過。


“農村中小學的生均公用經費這幾年一再提高,學校開支再也不會縮手縮腳了。”校長池希強高興地告訴記者。


海西戰略提出五年來,教育作為民生大計,省委、省政府始終將之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納入全局,全力推進。另一方面,為了打造海西教育品牌,凸現海西在對臺關系中的獨特優勢,閩臺交流也不斷深入。


【教育投入】最低生均公用經費五年提高兩倍多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剛當老師,那時候公用經費,不是按生均來算,而是按班級來算,每班每學年才5塊錢。”當了30多年老師的福州市紅衛小學校長金敏鐵,回想起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感嘆不已。


即使把時間拉到最近五年,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也令這位老校長“目不暇接”。2004年,省財政廳、教育廳聯合下發通知,首次確定了農村中小學最低生均公用經費的標準:小學1~3年級120元/年,4~6年級160元/年,初中240元/年。


2007年,最低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農村小學210元,農村初中290元。2008年,我省連續兩次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農村小學提高到280元,農村中學提高到420元。


2009年,我省首次統一城鄉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小學為350元,初中為550元,不僅解決了城鄉經費倒掛現象,也將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一下子提高了70元、130元。


拿宦溪中心小學這樣的小規模學校來說,學校共有197名學生,學校辦公經費一下子增加了1萬多元。


小學從120元、160元,提高到350元,初中從240元提高到現在的550元,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5年時間里提高了兩倍多,基本上與鄰近的浙江省大體一致。


海西教育“率先之舉”


與教育經費投入節節高相反,近幾年來我省在教育收費上,卻是一直在降低。


“真沒想到,孩子上學的費用越來越低。這學期只需要交15塊錢,住校的費用也不用交,孩子在學校還能吃上營養早餐。”晉安區宦溪鎮湖山村農民鄭嵩說,這幾年孩子的上學費用一年年在走“下坡路”,令他欣喜不已。他的女兒今年讀五年級,住校,但學校不僅免除學雜費、課本費,連住宿費也都免了。


2005年秋季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兩免一補”助學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貧困家庭學生免費發放教科書、免除學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隨后的2006年春季學期,我省比全國要求提前一年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2007年秋季,我省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提供營養早餐;2008年春季開始,又提前半年實現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農村實現免費提供教科書;2009年,農村寄宿生免交住宿費。一項項費用如“抽絲剝繭”般去除。


“不讓一個孩子上不起學”。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這幾年,我省的學生資助制度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以一個又一個率先之舉,叫響全國教育領域。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資助體系,在普通高中、中職校和普通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也已全面覆蓋。


200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政策,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2009年起,全省中職校涉農專業學生及農村低保家庭學生免除學費。從今年秋季開始,我省首次在普通高中(含民辦高中)實施低保家庭高中生助學金制度,符合條件的高中生,每年可補助1500元。


“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這是我省教育人引以自豪的一句話,也是我省重視教育、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的真實寫照。


【閩臺交流】大陸首批赴臺大學生來自福建


今年9月14日,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電子信息工程的大三學生冉金池,來到臺灣,成為臺灣建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一名學生,他將在這里學習一年。與他一起赴臺學習的,還有與他同校的其他19名同學。隨后的9月16日,我省又有23名在校大學生啟程前往臺灣。


今年秋季,我省14所高校將選派近200名學生赴臺灣高校學習一年,這是大陸率先批次赴臺學習的學生。閩臺教育交流,邁向了實質性的一步。


而在此之前,大陸學生主要是以“交換生”的身份赴臺進行短期進修。


就在首批大學生赴臺前,副省長陳樺在臺灣考察時,提出了對臺十項優惠措施,其中一條是:設立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吸引臺灣高等院校在福建辦學。這一措施現在已經有了眉目,我省初步考慮在福州大學城劃出1000畝地作為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引進臺灣高校資源在閩辦學,可以創辦二級學院,也可以設學分班。也許不久的將來,閩籍大學生在本省內就可以入讀臺灣高校。


閩臺教育交流不僅僅是體現在我省大學生赴臺學習,海西五年來,福建作為離臺灣最近的省份,閩臺交流一直走在全國其他省份的前列。教育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和支撐,閩臺教育交流也不斷深化。今年5月,由教育部倡議支持建立的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在廈門掛牌成立。閩臺教育交流目前已形成一個論壇(兩岸大學校長論壇)、一個中心(兩岸職業教育交流中心)、一個大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交流框架。


記者手記


關于海西教育的關鍵詞,如果繼續寫下去,還有很多,比如說均衡教育,這幾年我省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推出多項重磅措施;比如公平教育,解決來我省務工的外來工子女上學問題,免收借讀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比如高校建設,教育部與我省建立了教育合作備忘錄,我省高校發展走上了新臺階……然而,當你去總結時,發現最最核心的還是教育投入,要辦好教育,投入是多么關鍵。海西五年來,教育人眼看著省委、省政府對教育投入之重、之多,教育惠民政策之“應接不暇”,欣慰不已。


也正因為有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藍圖,閩臺教育交流才能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行者、領頭羊,為海西教育注入全新內容,為海西建設帶來發展機遇。


教育的優先,就是對人才的優先。教育的騰飛,也是海西建設的騰飛。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也將是海西建設強有力的助跑器,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更好、更快地發展。

海西五年來,教育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體現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福安柏柱洋老區小學裝了電腦?同學們興奮不已


核心提示


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后,坐落在福州晉安區北峰上的農村小學―――福州市宦溪中心小學,“大手筆”地購進多項教學用具,不僅破天荒地添置了一架電子琴,還把多年失修的一架鋼琴修好了,數學、體育等學科的教具,也都配齊了。而在以往,由于辦公經費“捉襟見肘”,有些教學用具能省則省,從來沒有這么“大方”過。


“農村中小學的生均公用經費這幾年一再提高,學校開支再也不會縮手縮腳了。”校長池希強高興地告訴記者。


海西戰略提出五年來,教育作為民生大計,省委、省政府始終將之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納入全局,全力推進。另一方面,為了打造海西教育品牌,凸現海西在對臺關系中的獨特優勢,閩臺交流也不斷深入。


【教育投入】最低生均公用經費五年提高兩倍多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剛當老師,那時候公用經費,不是按生均來算,而是按班級來算,每班每學年才5塊錢。”當了30多年老師的福州市紅衛小學校長金敏鐵,回想起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感嘆不已。


即使把時間拉到最近五年,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也令這位老校長“目不暇接”。2004年,省財政廳、教育廳聯合下發通知,首次確定了農村中小學最低生均公用經費的標準:小學1~3年級120元/年,4~6年級160元/年,初中240元/年。


2007年,最低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農村小學210元,農村初中290元。2008年,我省連續兩次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農村小學提高到280元,農村中學提高到420元。


2009年,我省首次統一城鄉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小學為350元,初中為550元,不僅解決了城鄉經費倒掛現象,也將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一下子提高了70元、130元。


拿宦溪中心小學這樣的小規模學校來說,學校共有197名學生,學校辦公經費一下子增加了1萬多元。


小學從120元、160元,提高到350元,初中從240元提高到現在的550元,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5年時間里提高了兩倍多,基本上與鄰近的浙江省大體一致。


海西教育“率先之舉”


與教育經費投入節節高相反,近幾年來我省在教育收費上,卻是一直在降低。


“真沒想到,孩子上學的費用越來越低。這學期只需要交15塊錢,住校的費用也不用交,孩子在學校還能吃上營養早餐。”晉安區宦溪鎮湖山村農民鄭嵩說,這幾年孩子的上學費用一年年在走“下坡路”,令他欣喜不已。他的女兒今年讀五年級,住校,但學校不僅免除學雜費、課本費,連住宿費也都免了。


2005年秋季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兩免一補”助學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貧困家庭學生免費發放教科書、免除學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隨后的2006年春季學期,我省比全國要求提前一年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2007年秋季,我省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提供營養早餐;2008年春季開始,又提前半年實現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農村實現免費提供教科書;2009年,農村寄宿生免交住宿費。一項項費用如“抽絲剝繭”般去除。


“不讓一個孩子上不起學”。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這幾年,我省的學生資助制度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以一個又一個率先之舉,叫響全國教育領域。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資助體系,在普通高中、中職校和普通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也已全面覆蓋。


200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政策,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2009年起,全省中職校涉農專業學生及農村低保家庭學生免除學費。從今年秋季開始,我省首次在普通高中(含民辦高中)實施低保家庭高中生助學金制度,符合條件的高中生,每年可補助1500元。


“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這是我省教育人引以自豪的一句話,也是我省重視教育、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的真實寫照。


【閩臺交流】大陸首批赴臺大學生來自福建


今年9月14日,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電子信息工程的大三學生冉金池,來到臺灣,成為臺灣建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一名學生,他將在這里學習一年。與他一起赴臺學習的,還有與他同校的其他19名同學。隨后的9月16日,我省又有23名在校大學生啟程前往臺灣。


今年秋季,我省14所高校將選派近200名學生赴臺灣高校學習一年,這是大陸率先批次赴臺學習的學生。閩臺教育交流,邁向了實質性的一步。


而在此之前,大陸學生主要是以“交換生”的身份赴臺進行短期進修。


就在首批大學生赴臺前,副省長陳樺在臺灣考察時,提出了對臺十項優惠措施,其中一條是:設立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吸引臺灣高等院校在福建辦學。這一措施現在已經有了眉目,我省初步考慮在福州大學城劃出1000畝地作為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引進臺灣高校資源在閩辦學,可以創辦二級學院,也可以設學分班。也許不久的將來,閩籍大學生在本省內就可以入讀臺灣高校。


閩臺教育交流不僅僅是體現在我省大學生赴臺學習,海西五年來,福建作為離臺灣最近的省份,閩臺交流一直走在全國其他省份的前列。教育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和支撐,閩臺教育交流也不斷深化。今年5月,由教育部倡議支持建立的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在廈門掛牌成立。閩臺教育交流目前已形成一個論壇(兩岸大學校長論壇)、一個中心(兩岸職業教育交流中心)、一個大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交流框架。


記者手記


關于海西教育的關鍵詞,如果繼續寫下去,還有很多,比如說均衡教育,這幾年我省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推出多項重磅措施;比如公平教育,解決來我省務工的外來工子女上學問題,免收借讀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比如高校建設,教育部與我省建立了教育合作備忘錄,我省高校發展走上了新臺階……然而,當你去總結時,發現最最核心的還是教育投入,要辦好教育,投入是多么關鍵。海西五年來,教育人眼看著省委、省政府對教育投入之重、之多,教育惠民政策之“應接不暇”,欣慰不已。


也正因為有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藍圖,閩臺教育交流才能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行者、領頭羊,為海西教育注入全新內容,為海西建設帶來發展機遇。


教育的優先,就是對人才的優先。教育的騰飛,也是海西建設的騰飛。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也將是海西建設強有力的助跑器,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更好、更快地發展。

海西五年來,教育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體現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福安柏柱洋老區小學裝了電腦?同學們興奮不已


核心提示


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后,坐落在福州晉安區北峰上的農村小學―――福州市宦溪中心小學,“大手筆”地購進多項教學用具,不僅破天荒地添置了一架電子琴,還把多年失修的一架鋼琴修好了,數學、體育等學科的教具,也都配齊了。而在以往,由于辦公經費“捉襟見肘”,有些教學用具能省則省,從來沒有這么“大方”過。


“農村中小學的生均公用經費這幾年一再提高,學校開支再也不會縮手縮腳了。”校長池希強高興地告訴記者。


海西戰略提出五年來,教育作為民生大計,省委、省政府始終將之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納入全局,全力推進。另一方面,為了打造海西教育品牌,凸現海西在對臺關系中的獨特優勢,閩臺交流也不斷深入。


【教育投入】最低生均公用經費五年提高兩倍多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剛當老師,那時候公用經費,不是按生均來算,而是按班級來算,每班每學年才5塊錢。”當了30多年老師的福州市紅衛小學校長金敏鐵,回想起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感嘆不已。


即使把時間拉到最近五年,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也令這位老校長“目不暇接”。2004年,省財政廳、教育廳聯合下發通知,首次確定了農村中小學最低生均公用經費的標準:小學1~3年級120元/年,4~6年級160元/年,初中240元/年。


2007年,最低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農村小學210元,農村初中290元。2008年,我省連續兩次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農村小學提高到280元,農村中學提高到420元。


2009年,我省首次統一城鄉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小學為350元,初中為550元,不僅解決了城鄉經費倒掛現象,也將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一下子提高了70元、130元。


拿宦溪中心小學這樣的小規模學校來說,學校共有197名學生,學校辦公經費一下子增加了1萬多元。


小學從120元、160元,提高到350元,初中從240元提高到現在的550元,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5年時間里提高了兩倍多,基本上與鄰近的浙江省大體一致。


海西教育“率先之舉”


與教育經費投入節節高相反,近幾年來我省在教育收費上,卻是一直在降低。


“真沒想到,孩子上學的費用越來越低。這學期只需要交15塊錢,住校的費用也不用交,孩子在學校還能吃上營養早餐。”晉安區宦溪鎮湖山村農民鄭嵩說,這幾年孩子的上學費用一年年在走“下坡路”,令他欣喜不已。他的女兒今年讀五年級,住校,但學校不僅免除學雜費、課本費,連住宿費也都免了。


2005年秋季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兩免一補”助學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貧困家庭學生免費發放教科書、免除學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隨后的2006年春季學期,我省比全國要求提前一年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2007年秋季,我省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提供營養早餐;2008年春季開始,又提前半年實現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農村實現免費提供教科書;2009年,農村寄宿生免交住宿費。一項項費用如“抽絲剝繭”般去除。


“不讓一個孩子上不起學”。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這幾年,我省的學生資助制度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以一個又一個率先之舉,叫響全國教育領域。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資助體系,在普通高中、中職校和普通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也已全面覆蓋。


200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政策,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2009年起,全省中職校涉農專業學生及農村低保家庭學生免除學費。從今年秋季開始,我省首次在普通高中(含民辦高中)實施低保家庭高中生助學金制度,符合條件的高中生,每年可補助1500元。


“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這是我省教育人引以自豪的一句話,也是我省重視教育、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的真實寫照。


【閩臺交流】大陸首批赴臺大學生來自福建


今年9月14日,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電子信息工程的大三學生冉金池,來到臺灣,成為臺灣建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一名學生,他將在這里學習一年。與他一起赴臺學習的,還有與他同校的其他19名同學。隨后的9月16日,我省又有23名在校大學生啟程前往臺灣。


今年秋季,我省14所高校將選派近200名學生赴臺灣高校學習一年,這是大陸率先批次赴臺學習的學生。閩臺教育交流,邁向了實質性的一步。


而在此之前,大陸學生主要是以“交換生”的身份赴臺進行短期進修。


就在首批大學生赴臺前,副省長陳樺在臺灣考察時,提出了對臺十項優惠措施,其中一條是:設立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吸引臺灣高等院校在福建辦學。這一措施現在已經有了眉目,我省初步考慮在福州大學城劃出1000畝地作為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引進臺灣高校資源在閩辦學,可以創辦二級學院,也可以設學分班。也許不久的將來,閩籍大學生在本省內就可以入讀臺灣高校。


閩臺教育交流不僅僅是體現在我省大學生赴臺學習,海西五年來,福建作為離臺灣最近的省份,閩臺交流一直走在全國其他省份的前列。教育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和支撐,閩臺教育交流也不斷深化。今年5月,由教育部倡議支持建立的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在廈門掛牌成立。閩臺教育交流目前已形成一個論壇(兩岸大學校長論壇)、一個中心(兩岸職業教育交流中心)、一個大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交流框架。


記者手記


關于海西教育的關鍵詞,如果繼續寫下去,還有很多,比如說均衡教育,這幾年我省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推出多項重磅措施;比如公平教育,解決來我省務工的外來工子女上學問題,免收借讀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比如高校建設,教育部與我省建立了教育合作備忘錄,我省高校發展走上了新臺階……然而,當你去總結時,發現最最核心的還是教育投入,要辦好教育,投入是多么關鍵。海西五年來,教育人眼看著省委、省政府對教育投入之重、之多,教育惠民政策之“應接不暇”,欣慰不已。


也正因為有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藍圖,閩臺教育交流才能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行者、領頭羊,為海西教育注入全新內容,為海西建設帶來發展機遇。


教育的優先,就是對人才的優先。教育的騰飛,也是海西建設的騰飛。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也將是海西建設強有力的助跑器,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更好、更快地發展。

海西五年來,教育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體現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福安柏柱洋老區小學裝了電腦?同學們興奮不已


核心提示


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后,坐落在福州晉安區北峰上的農村小學―――福州市宦溪中心小學,“大手筆”地購進多項教學用具,不僅破天荒地添置了一架電子琴,還把多年失修的一架鋼琴修好了,數學、體育等學科的教具,也都配齊了。而在以往,由于辦公經費“捉襟見肘”,有些教學用具能省則省,從來沒有這么“大方”過。


“農村中小學的生均公用經費這幾年一再提高,學校開支再也不會縮手縮腳了。”校長池希強高興地告訴記者。


海西戰略提出五年來,教育作為民生大計,省委、省政府始終將之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納入全局,全力推進。另一方面,為了打造海西教育品牌,凸現海西在對臺關系中的獨特優勢,閩臺交流也不斷深入。


【教育投入】最低生均公用經費五年提高兩倍多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剛當老師,那時候公用經費,不是按生均來算,而是按班級來算,每班每學年才5塊錢。”當了30多年老師的福州市紅衛小學校長金敏鐵,回想起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感嘆不已。


即使把時間拉到最近五年,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也令這位老校長“目不暇接”。2004年,省財政廳、教育廳聯合下發通知,首次確定了農村中小學最低生均公用經費的標準:小學1~3年級120元/年,4~6年級160元/年,初中240元/年。


2007年,最低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農村小學210元,農村初中290元。2008年,我省連續兩次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農村小學提高到280元,農村中學提高到420元。


2009年,我省首次統一城鄉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小學為350元,初中為550元,不僅解決了城鄉經費倒掛現象,也將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一下子提高了70元、130元。


拿宦溪中心小學這樣的小規模學校來說,學校共有197名學生,學校辦公經費一下子增加了1萬多元。


小學從120元、160元,提高到350元,初中從240元提高到現在的550元,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5年時間里提高了兩倍多,基本上與鄰近的浙江省大體一致。


海西教育“率先之舉”


與教育經費投入節節高相反,近幾年來我省在教育收費上,卻是一直在降低。


“真沒想到,孩子上學的費用越來越低。這學期只需要交15塊錢,住校的費用也不用交,孩子在學校還能吃上營養早餐。”晉安區宦溪鎮湖山村農民鄭嵩說,這幾年孩子的上學費用一年年在走“下坡路”,令他欣喜不已。他的女兒今年讀五年級,住校,但學校不僅免除學雜費、課本費,連住宿費也都免了。


2005年秋季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兩免一補”助學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貧困家庭學生免費發放教科書、免除學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隨后的2006年春季學期,我省比全國要求提前一年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2007年秋季,我省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提供營養早餐;2008年春季開始,又提前半年實現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農村實現免費提供教科書;2009年,農村寄宿生免交住宿費。一項項費用如“抽絲剝繭”般去除。


“不讓一個孩子上不起學”。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這幾年,我省的學生資助制度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以一個又一個率先之舉,叫響全國教育領域。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資助體系,在普通高中、中職校和普通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也已全面覆蓋。


200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政策,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2009年起,全省中職校涉農專業學生及農村低保家庭學生免除學費。從今年秋季開始,我省首次在普通高中(含民辦高中)實施低保家庭高中生助學金制度,符合條件的高中生,每年可補助1500元。


“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這是我省教育人引以自豪的一句話,也是我省重視教育、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的真實寫照。


【閩臺交流】大陸首批赴臺大學生來自福建


今年9月14日,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電子信息工程的大三學生冉金池,來到臺灣,成為臺灣建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一名學生,他將在這里學習一年。與他一起赴臺學習的,還有與他同校的其他19名同學。隨后的9月16日,我省又有23名在校大學生啟程前往臺灣。


今年秋季,我省14所高校將選派近200名學生赴臺灣高校學習一年,這是大陸率先批次赴臺學習的學生。閩臺教育交流,邁向了實質性的一步。


而在此之前,大陸學生主要是以“交換生”的身份赴臺進行短期進修。


就在首批大學生赴臺前,副省長陳樺在臺灣考察時,提出了對臺十項優惠措施,其中一條是:設立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吸引臺灣高等院校在福建辦學。這一措施現在已經有了眉目,我省初步考慮在福州大學城劃出1000畝地作為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引進臺灣高校資源在閩辦學,可以創辦二級學院,也可以設學分班。也許不久的將來,閩籍大學生在本省內就可以入讀臺灣高校。


閩臺教育交流不僅僅是體現在我省大學生赴臺學習,海西五年來,福建作為離臺灣最近的省份,閩臺交流一直走在全國其他省份的前列。教育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和支撐,閩臺教育交流也不斷深化。今年5月,由教育部倡議支持建立的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在廈門掛牌成立。閩臺教育交流目前已形成一個論壇(兩岸大學校長論壇)、一個中心(兩岸職業教育交流中心)、一個大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交流框架。


記者手記


關于海西教育的關鍵詞,如果繼續寫下去,還有很多,比如說均衡教育,這幾年我省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推出多項重磅措施;比如公平教育,解決來我省務工的外來工子女上學問題,免收借讀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比如高校建設,教育部與我省建立了教育合作備忘錄,我省高校發展走上了新臺階……然而,當你去總結時,發現最最核心的還是教育投入,要辦好教育,投入是多么關鍵。海西五年來,教育人眼看著省委、省政府對教育投入之重、之多,教育惠民政策之“應接不暇”,欣慰不已。


也正因為有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藍圖,閩臺教育交流才能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行者、領頭羊,為海西教育注入全新內容,為海西建設帶來發展機遇。


教育的優先,就是對人才的優先。教育的騰飛,也是海西建設的騰飛。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也將是海西建設強有力的助跑器,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更好、更快地發展。

海西五年來,教育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體現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福安柏柱洋老區小學裝了電腦?同學們興奮不已


核心提示


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后,坐落在福州晉安區北峰上的農村小學―――福州市宦溪中心小學,“大手筆”地購進多項教學用具,不僅破天荒地添置了一架電子琴,還把多年失修的一架鋼琴修好了,數學、體育等學科的教具,也都配齊了。而在以往,由于辦公經費“捉襟見肘”,有些教學用具能省則省,從來沒有這么“大方”過。


“農村中小學的生均公用經費這幾年一再提高,學校開支再也不會縮手縮腳了。”校長池希強高興地告訴記者。


海西戰略提出五年來,教育作為民生大計,省委、省政府始終將之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納入全局,全力推進。另一方面,為了打造海西教育品牌,凸現海西在對臺關系中的獨特優勢,閩臺交流也不斷深入。


【教育投入】最低生均公用經費五年提高兩倍多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剛當老師,那時候公用經費,不是按生均來算,而是按班級來算,每班每學年才5塊錢。”當了30多年老師的福州市紅衛小學校長金敏鐵,回想起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感嘆不已。


即使把時間拉到最近五年,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也令這位老校長“目不暇接”。2004年,省財政廳、教育廳聯合下發通知,首次確定了農村中小學最低生均公用經費的標準:小學1~3年級120元/年,4~6年級160元/年,初中240元/年。


2007年,最低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農村小學210元,農村初中290元。2008年,我省連續兩次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農村小學提高到280元,農村中學提高到420元。


2009年,我省首次統一城鄉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小學為350元,初中為550元,不僅解決了城鄉經費倒掛現象,也將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一下子提高了70元、130元。


拿宦溪中心小學這樣的小規模學校來說,學校共有197名學生,學校辦公經費一下子增加了1萬多元。


小學從120元、160元,提高到350元,初中從240元提高到現在的550元,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5年時間里提高了兩倍多,基本上與鄰近的浙江省大體一致。


海西教育“率先之舉”


與教育經費投入節節高相反,近幾年來我省在教育收費上,卻是一直在降低。


“真沒想到,孩子上學的費用越來越低。這學期只需要交15塊錢,住校的費用也不用交,孩子在學校還能吃上營養早餐。”晉安區宦溪鎮湖山村農民鄭嵩說,這幾年孩子的上學費用一年年在走“下坡路”,令他欣喜不已。他的女兒今年讀五年級,住校,但學校不僅免除學雜費、課本費,連住宿費也都免了。


2005年秋季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兩免一補”助學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貧困家庭學生免費發放教科書、免除學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隨后的2006年春季學期,我省比全國要求提前一年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2007年秋季,我省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提供營養早餐;2008年春季開始,又提前半年實現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農村實現免費提供教科書;2009年,農村寄宿生免交住宿費。一項項費用如“抽絲剝繭”般去除。


“不讓一個孩子上不起學”。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這幾年,我省的學生資助制度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以一個又一個率先之舉,叫響全國教育領域。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資助體系,在普通高中、中職校和普通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也已全面覆蓋。


200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政策,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2009年起,全省中職校涉農專業學生及農村低保家庭學生免除學費。從今年秋季開始,我省首次在普通高中(含民辦高中)實施低保家庭高中生助學金制度,符合條件的高中生,每年可補助1500元。


“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這是我省教育人引以自豪的一句話,也是我省重視教育、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的真實寫照。


【閩臺交流】大陸首批赴臺大學生來自福建


今年9月14日,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電子信息工程的大三學生冉金池,來到臺灣,成為臺灣建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一名學生,他將在這里學習一年。與他一起赴臺學習的,還有與他同校的其他19名同學。隨后的9月16日,我省又有23名在校大學生啟程前往臺灣。


今年秋季,我省14所高校將選派近200名學生赴臺灣高校學習一年,這是大陸率先批次赴臺學習的學生。閩臺教育交流,邁向了實質性的一步。


而在此之前,大陸學生主要是以“交換生”的身份赴臺進行短期進修。


就在首批大學生赴臺前,副省長陳樺在臺灣考察時,提出了對臺十項優惠措施,其中一條是:設立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吸引臺灣高等院校在福建辦學。這一措施現在已經有了眉目,我省初步考慮在福州大學城劃出1000畝地作為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引進臺灣高校資源在閩辦學,可以創辦二級學院,也可以設學分班。也許不久的將來,閩籍大學生在本省內就可以入讀臺灣高校。


閩臺教育交流不僅僅是體現在我省大學生赴臺學習,海西五年來,福建作為離臺灣最近的省份,閩臺交流一直走在全國其他省份的前列。教育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和支撐,閩臺教育交流也不斷深化。今年5月,由教育部倡議支持建立的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在廈門掛牌成立。閩臺教育交流目前已形成一個論壇(兩岸大學校長論壇)、一個中心(兩岸職業教育交流中心)、一個大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交流框架。


記者手記


關于海西教育的關鍵詞,如果繼續寫下去,還有很多,比如說均衡教育,這幾年我省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推出多項重磅措施;比如公平教育,解決來我省務工的外來工子女上學問題,免收借讀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比如高校建設,教育部與我省建立了教育合作備忘錄,我省高校發展走上了新臺階……然而,當你去總結時,發現最最核心的還是教育投入,要辦好教育,投入是多么關鍵。海西五年來,教育人眼看著省委、省政府對教育投入之重、之多,教育惠民政策之“應接不暇”,欣慰不已。


也正因為有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藍圖,閩臺教育交流才能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行者、領頭羊,為海西教育注入全新內容,為海西建設帶來發展機遇。


教育的優先,就是對人才的優先。教育的騰飛,也是海西建設的騰飛。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也將是海西建設強有力的助跑器,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更好、更快地發展。

海西五年來,教育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體現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福安柏柱洋老區小學裝了電腦?同學們興奮不已


核心提示


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后,坐落在福州晉安區北峰上的農村小學―――福州市宦溪中心小學,“大手筆”地購進多項教學用具,不僅破天荒地添置了一架電子琴,還把多年失修的一架鋼琴修好了,數學、體育等學科的教具,也都配齊了。而在以往,由于辦公經費“捉襟見肘”,有些教學用具能省則省,從來沒有這么“大方”過。


“農村中小學的生均公用經費這幾年一再提高,學校開支再也不會縮手縮腳了。”校長池希強高興地告訴記者。


海西戰略提出五年來,教育作為民生大計,省委、省政府始終將之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納入全局,全力推進。另一方面,為了打造海西教育品牌,凸現海西在對臺關系中的獨特優勢,閩臺交流也不斷深入。


【教育投入】最低生均公用經費五年提高兩倍多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剛當老師,那時候公用經費,不是按生均來算,而是按班級來算,每班每學年才5塊錢。”當了30多年老師的福州市紅衛小學校長金敏鐵,回想起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感嘆不已。


即使把時間拉到最近五年,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也令這位老校長“目不暇接”。2004年,省財政廳、教育廳聯合下發通知,首次確定了農村中小學最低生均公用經費的標準:小學1~3年級120元/年,4~6年級160元/年,初中240元/年。


2007年,最低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農村小學210元,農村初中290元。2008年,我省連續兩次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農村小學提高到280元,農村中學提高到420元。


2009年,我省首次統一城鄉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小學為350元,初中為550元,不僅解決了城鄉經費倒掛現象,也將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一下子提高了70元、130元。


拿宦溪中心小學這樣的小規模學校來說,學校共有197名學生,學校辦公經費一下子增加了1萬多元。


小學從120元、160元,提高到350元,初中從240元提高到現在的550元,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5年時間里提高了兩倍多,基本上與鄰近的浙江省大體一致。


海西教育“率先之舉”


與教育經費投入節節高相反,近幾年來我省在教育收費上,卻是一直在降低。


“真沒想到,孩子上學的費用越來越低。這學期只需要交15塊錢,住校的費用也不用交,孩子在學校還能吃上營養早餐。”晉安區宦溪鎮湖山村農民鄭嵩說,這幾年孩子的上學費用一年年在走“下坡路”,令他欣喜不已。他的女兒今年讀五年級,住校,但學校不僅免除學雜費、課本費,連住宿費也都免了。


2005年秋季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兩免一補”助學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貧困家庭學生免費發放教科書、免除學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隨后的2006年春季學期,我省比全國要求提前一年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2007年秋季,我省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提供營養早餐;2008年春季開始,又提前半年實現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農村實現免費提供教科書;2009年,農村寄宿生免交住宿費。一項項費用如“抽絲剝繭”般去除。


“不讓一個孩子上不起學”。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這幾年,我省的學生資助制度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以一個又一個率先之舉,叫響全國教育領域。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資助體系,在普通高中、中職校和普通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也已全面覆蓋。


200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政策,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2009年起,全省中職校涉農專業學生及農村低保家庭學生免除學費。從今年秋季開始,我省首次在普通高中(含民辦高中)實施低保家庭高中生助學金制度,符合條件的高中生,每年可補助1500元。


“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這是我省教育人引以自豪的一句話,也是我省重視教育、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的真實寫照。


【閩臺交流】大陸首批赴臺大學生來自福建


今年9月14日,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電子信息工程的大三學生冉金池,來到臺灣,成為臺灣建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一名學生,他將在這里學習一年。與他一起赴臺學習的,還有與他同校的其他19名同學。隨后的9月16日,我省又有23名在校大學生啟程前往臺灣。


今年秋季,我省14所高校將選派近200名學生赴臺灣高校學習一年,這是大陸率先批次赴臺學習的學生。閩臺教育交流,邁向了實質性的一步。


而在此之前,大陸學生主要是以“交換生”的身份赴臺進行短期進修。


就在首批大學生赴臺前,副省長陳樺在臺灣考察時,提出了對臺十項優惠措施,其中一條是:設立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吸引臺灣高等院校在福建辦學。這一措施現在已經有了眉目,我省初步考慮在福州大學城劃出1000畝地作為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引進臺灣高校資源在閩辦學,可以創辦二級學院,也可以設學分班。也許不久的將來,閩籍大學生在本省內就可以入讀臺灣高校。


閩臺教育交流不僅僅是體現在我省大學生赴臺學習,海西五年來,福建作為離臺灣最近的省份,閩臺交流一直走在全國其他省份的前列。教育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和支撐,閩臺教育交流也不斷深化。今年5月,由教育部倡議支持建立的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在廈門掛牌成立。閩臺教育交流目前已形成一個論壇(兩岸大學校長論壇)、一個中心(兩岸職業教育交流中心)、一個大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交流框架。


記者手記


關于海西教育的關鍵詞,如果繼續寫下去,還有很多,比如說均衡教育,這幾年我省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推出多項重磅措施;比如公平教育,解決來我省務工的外來工子女上學問題,免收借讀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比如高校建設,教育部與我省建立了教育合作備忘錄,我省高校發展走上了新臺階……然而,當你去總結時,發現最最核心的還是教育投入,要辦好教育,投入是多么關鍵。海西五年來,教育人眼看著省委、省政府對教育投入之重、之多,教育惠民政策之“應接不暇”,欣慰不已。


也正因為有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藍圖,閩臺教育交流才能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行者、領頭羊,為海西教育注入全新內容,為海西建設帶來發展機遇。


教育的優先,就是對人才的優先。教育的騰飛,也是海西建設的騰飛。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也將是海西建設強有力的助跑器,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更好、更快地發展。

海西五年來,教育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體現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福安柏柱洋老區小學裝了電腦?同學們興奮不已


核心提示


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后,坐落在福州晉安區北峰上的農村小學―――福州市宦溪中心小學,“大手筆”地購進多項教學用具,不僅破天荒地添置了一架電子琴,還把多年失修的一架鋼琴修好了,數學、體育等學科的教具,也都配齊了。而在以往,由于辦公經費“捉襟見肘”,有些教學用具能省則省,從來沒有這么“大方”過。


“農村中小學的生均公用經費這幾年一再提高,學校開支再也不會縮手縮腳了。”校長池希強高興地告訴記者。


海西戰略提出五年來,教育作為民生大計,省委、省政府始終將之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納入全局,全力推進。另一方面,為了打造海西教育品牌,凸現海西在對臺關系中的獨特優勢,閩臺交流也不斷深入。


【教育投入】最低生均公用經費五年提高兩倍多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剛當老師,那時候公用經費,不是按生均來算,而是按班級來算,每班每學年才5塊錢。”當了30多年老師的福州市紅衛小學校長金敏鐵,回想起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感嘆不已。


即使把時間拉到最近五年,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的變化,也令這位老校長“目不暇接”。2004年,省財政廳、教育廳聯合下發通知,首次確定了農村中小學最低生均公用經費的標準:小學1~3年級120元/年,4~6年級160元/年,初中240元/年。


2007年,最低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農村小學210元,農村初中290元。2008年,我省連續兩次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農村小學提高到280元,農村中學提高到420元。


2009年,我省首次統一城鄉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小學為350元,初中為550元,不僅解決了城鄉經費倒掛現象,也將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一下子提高了70元、130元。


拿宦溪中心小學這樣的小規模學校來說,學校共有197名學生,學校辦公經費一下子增加了1萬多元。


小學從120元、160元,提高到350元,初中從240元提高到現在的550元,我省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5年時間里提高了兩倍多,基本上與鄰近的浙江省大體一致。


海西教育“率先之舉”


與教育經費投入節節高相反,近幾年來我省在教育收費上,卻是一直在降低。


“真沒想到,孩子上學的費用越來越低。這學期只需要交15塊錢,住校的費用也不用交,孩子在學校還能吃上營養早餐。”晉安區宦溪鎮湖山村農民鄭嵩說,這幾年孩子的上學費用一年年在走“下坡路”,令他欣喜不已。他的女兒今年讀五年級,住校,但學校不僅免除學雜費、課本費,連住宿費也都免了。


2005年秋季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兩免一補”助學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貧困家庭學生免費發放教科書、免除學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隨后的2006年春季學期,我省比全國要求提前一年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2007年秋季,我省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提供營養早餐;2008年春季開始,又提前半年實現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農村實現免費提供教科書;2009年,農村寄宿生免交住宿費。一項項費用如“抽絲剝繭”般去除。


“不讓一個孩子上不起學”。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這幾年,我省的學生資助制度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以一個又一個率先之舉,叫響全國教育領域。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資助體系,在普通高中、中職校和普通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也已全面覆蓋。


200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政策,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2009年起,全省中職校涉農專業學生及農村低保家庭學生免除學費。從今年秋季開始,我省首次在普通高中(含民辦高中)實施低保家庭高中生助學金制度,符合條件的高中生,每年可補助1500元。


“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連續五年居全國之首。”這是我省教育人引以自豪的一句話,也是我省重視教育、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的真實寫照。


【閩臺交流】大陸首批赴臺大學生來自福建


今年9月14日,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電子信息工程的大三學生冉金池,來到臺灣,成為臺灣建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一名學生,他將在這里學習一年。與他一起赴臺學習的,還有與他同校的其他19名同學。隨后的9月16日,我省又有23名在校大學生啟程前往臺灣。


今年秋季,我省14所高校將選派近200名學生赴臺灣高校學習一年,這是大陸率先批次赴臺學習的學生。閩臺教育交流,邁向了實質性的一步。


而在此之前,大陸學生主要是以“交換生”的身份赴臺進行短期進修。


就在首批大學生赴臺前,副省長陳樺在臺灣考察時,提出了對臺十項優惠措施,其中一條是:設立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吸引臺灣高等院校在福建辦學。這一措施現在已經有了眉目,我省初步考慮在福州大學城劃出1000畝地作為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引進臺灣高校資源在閩辦學,可以創辦二級學院,也可以設學分班。也許不久的將來,閩籍大學生在本省內就可以入讀臺灣高校。


閩臺教育交流不僅僅是體現在我省大學生赴臺學習,海西五年來,福建作為離臺灣最近的省份,閩臺交流一直走在全國其他省份的前列。教育作為海西建設的基礎和支撐,閩臺教育交流也不斷深化。今年5月,由教育部倡議支持建立的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在廈門掛牌成立。閩臺教育交流目前已形成一個論壇(兩岸大學校長論壇)、一個中心(兩岸職業教育交流中心)、一個大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交流框架。


記者手記


關于海西教育的關鍵詞,如果繼續寫下去,還有很多,比如說均衡教育,這幾年我省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推出多項重磅措施;比如公平教育,解決來我省務工的外來工子女上學問題,免收借讀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比如高校建設,教育部與我省建立了教育合作備忘錄,我省高校發展走上了新臺階……然而,當你去總結時,發現最最核心的還是教育投入,要辦好教育,投入是多么關鍵。海西五年來,教育人眼看著省委、省政府對教育投入之重、之多,教育惠民政策之“應接不暇”,欣慰不已。


也正因為有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藍圖,閩臺教育交流才能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行者、領頭羊,為海西教育注入全新內容,為海西建設帶來發展機遇。


教育的優先,就是對人才的優先。教育的騰飛,也是海西建設的騰飛。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也將是海西建設強有力的助跑器,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更好、更快地發展。

上門補習


補習 上門補習 補習介紹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