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補習介紹,上門補習-台學生拍紀錄片 尋找《學習的理由》
【補習,補習介紹,上門補習】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分數,還是為了學習提升自我?Elsie知道,今年度的華語紀錄片節上映的台灣紀錄片《學習的理由》,十九歲導演楊逸帆在五年前開始,就以台灣「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簡稱:國中基測)為研究主題,探索國中三年級學生在主流教育中,在壓逼的考試氣氛下,不少考生忘記「學習的理由」,純粹地「為考而學」,楊逸帆更走出台灣,到美國、內地和香港訪問,了解不同地區的教育體制,藉以思考教育的原意。
楊逸帆可「周身刀」,他從十四歲開始拍紀錄片,又當過記者,辦過《Awakening雜誌》,並參與過國內外幾個教育創新的行動,他在機緣巧合下拍下《學習的理由》(原作:《不想考基測》),開展探索教育本質的漫長路途。
Elsie早前同楊逸帆傾過長途電話,身在台灣的他笑言,「《學習的理由》本是代替媽媽完成的一份社區大學的拍攝功課。當時堂姐正是面對基測,她終日埋首苦讀,走路時也聽課程錄音,甚至家庭喜喪都為讀書而缺席。然而,她在考試中沒有名列前茅,反而對生命充滿疑惑,她的無助激發我對教育理念的探求,於是我便拍下這紀錄片。」
楊逸帆十四歲那年唸的是宜蘭人文國中,是一所強調「行動學習」,沒有分數與排名,讓學生廣泛探索自我的體制外學校。然而,為了銜接升學體制,這所學校的學生卻在二○○九年第一次面對基測,楊逸帆體驗了主流考試體制的壓逼感, 在好奇心驅使下,楊逸帆以此為素材,用鏡頭記錄在面對新遊戲規則時,同學們的心路歷程。
Elsie知道,逸帆在片中以人文國中的基測考生為訪問對象,好像立安見多識廣,痛恨將學習侷限在教科書中;雨萱熱愛跳舞,成績優秀。沛玲善良用功,卻課業表現普通。興豪音樂才華洋溢,考試卻是他的痛,主流教育告訴他們「安故守常」是生存條件,「努力讀書、考試」才能勝出。
逸帆又帶攝影機,走訪美國採訪教育專家Ken Robinson、Yong Zhao等人,又到過香港和內地訪問當地師生,了解兩岸三地考試制度的異同。而他在片中也記錄了親身面對基測的感受,他感歎考試的緊張氣氛,漸漸讓人遺忘學習的本意,最後只眼於得失。
現就讀東吳大學哲學系的楊逸帆同Elsie講,「我一直認為學習的理由不是單一為了考試,而是在青少年時期發展完整的自我,自發地鑽研學問,教育是培養一個具思考力的公民,然而當考試成為主導的教育體制,就慢慢左右了個人的自由意志,學校淪為殺戮戰場,學生學習不問理由,一心求勝。」
他續稱,「我以前唸的人文國中在體制以外,學生可以按科目自選研究題目,撰寫研究報告及口頭報告,這些是考試的代替品,分數和排名不太重要,教育本應是多元,可是人們漸漸遺忘了學習的本質。」
香港人「學習的理由」,「我也探討過香港的情況,香港的教育氣氛比台灣更加緊張,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可供年輕人選擇的職業狹窄,缺乏農業和工業,年輕人要過較安穩的生活,只好考進大公司,而一般公司挑選僱員,最直接就是用學歷、成績作標準,香港人不停追逐學歷,更能突顯他們對未來的無力感。」
《學習的理由》花了五年時間拍攝,濃縮成九十分鐘的片段,逸帆只希望告訴觀眾,「學習的理由用不別人告訴你,學習者應該自行尋找學習的理由,而決策者要思考教育改革的成效,是否真正做到資源均等分配,讓學生獲得施展所長的機會。」
Elsie覺得,香港學生因學業壓力而輕生的慘劇屢見不鮮,除了反映考生承受沉重的升學壓力,要反思單一的前路,有礙社會發展。讀者不妨於九月十七日及二十一日到香港藝術中心agnès b.電影院欣賞《學習的理由》,思考教育的本質,電影門票現於城市電腦售票網發售,詳情請瀏覽http://www.cdf.asia/。
Tag:
補習,
補習,
上門補習,
上門補習,
補習介紹,
補習,
上門補習,
補習介紹,
中文補習,
英文補習,
數學補習,
通識補習,
seo,
seo網站優化,
seo網站排名,
網站排名,
網站優化,
網站宣傳,
search marketing,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網頁設計,
Android App設計,
iOS App設計,
上水補習,
上水補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