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本港青少年吸毒趨向隱蔽。禁毒處研究小組調查本港15.6萬名全日制高小、中學和專上學生,發現17,500人曾吸毒,較三年前的調查顯著減少42%,然而調查發現,逾八成學生由以往在夜場或學校吸毒,改為在寓所或朋友家中吸毒,較難發現;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去年統計數字亦顯示,被呈報吸毒和首次呈報吸毒人數皆下降,惟隱蔽吸毒情況惡化,首次被呈報吸毒者的「毒齡」,即由初次吸毒至被發現年期持續上升,由2008年時的1.9年,升至4年。禁毒專員許林燕明指出,隱蔽吸毒會造成嚴重及不可逆轉損害,當局會加強教育家長及早辨識子女吸毒,盡早提供協助。
禁毒處表示,三成學生在朋友、家人及鄰居家中吸毒,兩成六在家中吸毒;顯示隱蔽吸毒情況惡化。(夏家朗攝)
禁毒專員表示,學校好壞、家庭收入高低、家庭教育水平,與學生本身有否吸毒並無直接關係。(資料圖片)
記者林嘉寶報道
本港青少年吸毒趨向隱蔽。禁毒處研究小組調查本港15.6萬名全日制高小、中學和專上學生,發現17,500人曾吸毒,較三年前的調查顯著減少42%,然而調查發現,逾八成學生由以往在夜場或學校吸毒,改為在寓所或朋友家中吸毒,較難發現;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去年統計數字亦顯示,被呈報吸毒和首次呈報吸毒人數皆下降,惟隱蔽吸毒情況惡化,首次被呈報吸毒者的「毒齡」,即由初次吸毒至被發現年期持續上升,由2008年時的1.9年,升至4年。禁毒專員許林燕明指出,隱蔽吸毒會造成嚴重及不可逆轉損害,當局會加強教育家長及早辨識子女吸毒,盡早提供協助。
禁毒處昨日公布《2011/12年學生服用藥物情況調查》,處方抽選100間小學、106間中學和31間提供專上課程的院校進行調查,發現86%小學、99%中學及97%專上院校,也有學生表示曾吸食毒品;而45%小學、82%中學和81%專上學院有學生,更表示調查前30天內曾吸毒;不過,有關比率已較上次即2008/09年度調查時為低。
學生吸毒人數下跌
許林燕明指出,根據調查,學生吸毒人數有下跌,而一年內和30天內曾吸毒的學生亦較上次調查減近六成;不同教育程序度學生吸毒比例亦有回落,整體數字由上次調查的3.7%,下跌至2.2%。不過,報告顯示隱閉吸毒情況惡化,以往學生多在夜場及學校吸毒,但現時有30%學生在「朋友/家人/鄰居家中」吸毒;36%在家中吸毒;單獨吸毒的學生亦由上次調查的14.6%,增至21%。
根據調查,高小學生最常吸食的毒品分別是咳水、咳丸和天拿水,而中學及大學生最多吸食大麻,其次是「K仔」(氯胺酮);接觸毒品途徑方面,45%學生表示「免費」;34%學生購買毒品的主要金錢來源是「零用錢」,更有近兩成學生表示金錢來自「援交」;超過三成受訪者表示資金來自偷竊、出售毒品或其他非法途徑。
另外,根據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去年統計數字,被呈報吸毒及首次呈報吸毒人數分別約有1萬及2,800多人,較前年分別減少5%和13%,但首次發現吸毒和呈報個案的吸毒年期,則持續上升,由2008年的1.9年升至4年,五年間增加超過一倍;另外,21歲以下首次發現吸毒和呈報個案的吸毒年期,亦由2008年的1.2年,增加至1.8年。
擬加強預防性宣傳
許林燕明直言,學生普遍在家中或朋友家吸毒,凸顯隱蔽性吸毒問題,故對此感到擔憂。她指出,大部分年輕人吸食的毒品都危害精神健康,對身體亦造成嚴重影響,但青少年感到情況嚴重時才會求助,屆時能挽回的機會已很小,甚至已導致無法逆轉的損害,故未來將加強預防性宣傳教育,並加強家長協助禁毒的角色,包括如何及早辨識,盡早為吸毒青年提供協助。
她又強調,學校的好壞、家庭收入高低、家庭教育水平,與學生本身有否吸毒並無直接關係,調查發現近兩成曾吸毒學生,家庭收入達5萬元以上;她自己亦曾接到組別一(Band1)學生吸毒的個案,可見無論名校與否都可能有學生吸毒。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石丹理認同,吸毒隱蔽化問題,間接令吸毒者「毒齡」增加,擔心社會的醫療資源或者不能負擔。他又提醒家長提高警覺,留意子女的行為,若果發現有問題,應盡早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