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
單身住青舍 日後公屋冇份
補習
民政事務局昨公布「青年宿舍計畫」詳情,雖然入息及資產限額較為寬鬆,但申請資格相對嚴厲,規定申請人一旦獲配宿舍單位,就要放棄繼續輪候公屋,當局承認做法或會減低計畫吸引力,但就相信仍有其他人士可以受惠;首批青年宿舍只有不足三百個單位,預計三至四年後才落成,被問到單位數目與政府早前公布的目標三千個距離甚遠,當局則指當時估算較為「籠統」。
首兩個青年宿舍先導計畫分別由東華三院及青年協會營辦,初步選址是上環及大埔,兩者預計合共可提供大約二百七十個單位,不過由於土地平整及工程建造需時,加上仍有其他前期工作要做,民政局預計項目最快三至四年才可正式落實。
政府早前公布,預
計可提供三千個青年宿舍單位,現時首批計畫卻未及當時目標的十分之一,當被問到當中是否涉及估算錯誤,民政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則回應指:「三千這個數字比較籠統」,並指局方當時檢視過十多幅用地,假設全部盡用才可提供三千單位,「都要視乎實際情況,例如地點更改規劃,以及機構意願等等」;他又透露,局方收過其他機構的建議書,其中一份計畫提供六百多個單位,但是由於仍在研究中,現時不便公開。
當局昨日亦進一步公布計畫細節,入息限額方面,十八至三十歲就業人士,每月收入不得超過群組統計收入的「第七十五百份值」水平,令即群組中四分三人可負擔,以二○一一年為例,相關收入水平則相等於一萬五千元,當局強調,計畫仍須數年才可落實,因此水平仍會變化;至於二人家庭申請者的收入,則不得超過一人家庭一倍。
至於資產限額,一人家庭總資產淨值不得超過港幣三十萬元,二人家庭者則不得超過六十萬元,當局認為,若將資產水平定於一個較為寬鬆水平,有助鼓勵申請人為日後發展作儲蓄。
楊立門指出,日後單位租金會以市價六折計算,亦即政府提供四成資助,「如果儲蓄五年,加少少錢或者可以畀到首期」;至於二人家庭定義,楊立門指當局現時未有明確標準,留待營辦單位自行決定,「同居都應該沒有問題」。
雖然入息及資產限額都較寬鬆,但是當局對於申請人亦有其他限制,當局容許申請人同時輪候公屋及青年宿舍,但就要求申請人一旦獲配宿位,之後就要放棄繼續輪候公屋,當局強調,不應助長年輕人一邊居於青年宿舍,一邊繼續輪候公屋。楊立門承認,做法或會削弱計畫吸引力,但就相信仍有很多其他人士可以受惠。
不過,倘若申請人不是申請單人公屋而是與家人一同申請公屋,當局則認為不應因為申請人某段時間之內居於青年宿舍而影響其家人的公屋申請,民政局將就有關建議與房委會作進一步商討。
立法會昨討論政府建議將前李惠利校舍南部用地,改為住宅用途。多名議員都質疑,政府為了找地建屋,犧牲了教育需要。工業界議員林大輝批評,政府的回應是企圖轉移視,做法一意孤行。教育界議員葉建源亦表示,擔心政府為急求土地建屋,會傷害本港教育發展。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表示,前李惠利校舍北面用地預計可為浸大提供一千三百多個宿位,足以完全滿足現行教育政策下的需求,南面用地已超出浸大的需要。「浸大於○九年提出全幅前李惠利校舍土地要求,校方多年來無提及在該地發展中醫教學醫院。」他又強調,政府尋找建屋用地是急市民所急,並保證不會傷及教育發展。
至於將牛頭角一幅預留興建中學的用途改變為住宅用地,他表示已獲得區議會批准,改變土地的用途,相信很快會完成程序。據了解,教育局早於二○一一年八月已將彩興路用地交還發展局。
浸大發言人回應指,前李惠利校舍與大學校園僅一牆之隔,三面被大學建築包圍,對面是老人院、特殊學校和軍營,較適合作高等教育長遠發展,以補本港高等教育用地的不足,故浸大反對改變土地用途的建議。
發言人又表示,在推行新學制時,浸大並沒有獲得額外土地興建所需設施,所有設施均要在現有校園上興建,至今校園已經飽和,擠逼問題更加嚴重,而李惠利校舍近在咫尺,是附近唯一可以給大學持續發展的土地。對於興建中醫教學醫院,浸大認為,由於不用更改土地用途,計畫可以盡快開展
補習 |
補習 |
上門補習 |
上門補習 |
補習介紹 |
tutor |
補習導師 |
補習導師 |
補習老師 |
私人補習 |
上門補習老師 |
上門補習導師 |
私人補習導師 |
私人補習導師 |
私人上門補習 |
上門補習介紹 |
上門補習介紹中心 |
上門補習介紹中心 |
補習介紹中心 |
補習城 |
上門補習中介 |
私人補習中介 |
補習中介 |
補習中介網 |
補習中介網站 |
上門補習網 |
導師介紹 |
家長 |
導師介紹 |
小學補習 |
中學補習 |
中小學補習 |
DSE補習 |
中文補習 |
英文補習 |
數學補習 |
中英文補習 |
導師網 |
導師中介 |
補習 |
補習介紹 |
上門補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