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本土學者或成「最後一代」
補習-教授:本土學者或成「最後一代」
|
http://www.hktutorcity.com-上門補習
|
|
補習
香港回歸十五周年,為廣東本土文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改變。浸會大學人文及創意系計畫於下月初舉辦「香港廣東文化的未來」研討會,邀請多名當代文化工作者及研究廣東文化多年的學者。負責統籌的教授指出,近年研究廣東文化的土生土長學生數目遞減,擔心香港本土學者將成為「最後一代」。 隨中港經濟愈趨緊密,香港的文化和身分價值受到一定的衝擊。浸大人文及創作系教授文潔華表示,香港有九成的群眾都會說粵語,但有感廣東文化,如粵語流行曲、港產電影、香港文學等,有被邊緣化的危機,遂舉辦大型研究會,邀請多名文化工作者及文化研究學者,探討廣東文化近十年的轉變,及如何擴闊香港固有的文化框 浸大人文及創意系系主任朱耀偉表示,近年研究香港本土文化的學者少之又少,擔心他們將成為「最後一代文化人」。他指出,八大院校取錄博士生及哲學碩士生的比例約八比二,加上在國際化的大趨勢下,土生土長的香港學生欲成為哲學碩士生變得舉步維艱。「好多本科成績好優異的學生,只能修讀『修課式』的碩士課程,他們成為博士生的道路變得轉折。」 研究粵語流行曲歌詞多年的他又認為,現時粵語流行曲市場正在萎縮,原因包括電子媒體平台不多、對流行曲歌詞的教育不足、部分製作技術已移植到其他地區等,「但唱片銷量下跌並不等於歌曲質素下降,香港的華語流行曲水平依然很高。」 對於身分認同,朱耀偉認為,「香港人」的身分是由日常生活的文化點滴累積下來,近年較少談及這方面的發展。文潔華亦指,香港回歸多年,身分認同受到衝擊是正常的事,但香港人應反思自身的廣東文化的優厚之處,「認同和守住族群的文化,才會尊重其他文化的差異。」她又批評,港府未有長遠且具體的文化政策,對香港文化業的發展感到憂慮。 「香港廣東文化的未來」研討會將於二月一至三日,在浸大逸夫行政樓內舉行,屆時將有十二個會議主題。此外,二月三日的下午,在中央圖書館將有公開論壇,討論香港粵語文化的未來,兩項活動均開放予公眾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