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將至,各大商業區高掛燈飾,照亮寒冬香江。因應對環境保護的追求,近年部分燈飾以至一般照明系統都開始使用發光二極管(LED)技術,但效能不足卻是當中重大問題。香港中文大學全球首創「利用等離子激元晶體增強LED效能」技術,透過減少LED材料的「內部全反射」,令更多光源能「衝出」材料之外,將亮度提升4倍,大大增強LED在照明、電視屏幕等電子產品領域,而相同電力可發出更高光度,亦可節省能源。有關項目將於下星期深圳高交會參展,以推向業界尋求更大應用機會。
肉眼觀看LED,像一個微型膠囊。但內裡發光的,其實是一塊微型晶片,由多層薄膜組成,每層具備不同功能,例如導電、發光等。負責是次項目的中大物理系副教授王福俊解釋,現時晶片發出的光線,其實部分因「內部全反射」現象被阻擋在晶片內部,轉化為熱能,浪費能量及影響LED效能。所以今次研究主要在晶片表面下工夫,研究人員加入等離子激元晶體(Plasmonic Crystals),透過引發「表面電漿共振」物理現象,以釋放更多光。
表面電漿共振引導光線
等離子激元晶體為一層銀薄膜,上面布滿直徑1微米(百萬分之一米)的小洞,鍍上LED晶片表面後,便會引發「表面電漿共振」,把被「內部全反射」封鎖的光線引導出來,將提升光度達4倍。此外,等離子晶體亦可用作電極來傳送電流,取代原本負責導電的金屬薄膜,降低LED生產成本。
1年攻破封鎖熱能轉化光
是次研究為期2年,涉及達250萬元經費,王福俊分享時指,過程中最棘手的,是探索如何把被封鎖的光線及其熱能重新轉化成光,足足用了1年時間才解決。對於如此曲折的過程,他可曾想過放棄?王福俊笑說:「再三思考理論後,我認為說得通、沒有問題,就選擇相信自己,繼續在實驗室工作,努力嘗試!」他又指,自己經常和學生分享,失敗是研究中是必然遇上之事,「1年365日,你可能只有5天可為研究成果而開心」。
正申專利望盡快商品化
有關技術現正申請專利,王福俊指,早在研究技術成熟前,團隊已曾與大型照明廠商討論合作,但最後談不攏;他表示,希望能讓發明有更大應用空間,但能否商品化,他會以平常心面對。
有關「利用等離子激元晶體增強LED效能」技術,將參與11月16至21日於深圳會展中心舉行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而中大另有17項創新科研項目同時參展,向科研及業界展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