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專家分析:專家:愛國教育 星直接港婉轉 |
|
補習
就新加坡及香港的道德及國民教育課程比較,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許承恩應香港文匯報邀請進行分析,他指新加坡課程的愛國訊息較為直接,強調尊重與和諧,也反映當地由多種族、多宗教組成的社會所面對的挑戰,鼓勵學生克服有關問題;反觀香港課程的國家部分,在篇幅上遠較德育少,內容取向過分婉轉,顯得「不到肉」。教聯會主席黃均瑜則對課程採取婉轉、含蓄的取向表示理解,認為這充分照顧香港的多元化社會、學校管理模式,及市民的接受程度。
許承恩:國家發展層面不足 許承恩表示,世界各地都視關心國家發展為年輕人的本份,所以相關公民或國民教育課程,必然有「加強國民身份認同」價值取向,情況可以理解。他又指港星的課程文件都已強調教學上的多元,雖然有人提出所謂的「洗腦」質疑,但在現實上理應不存在。與新加坡相比,許承恩認為,香港課程在認識國家發展、建立身份認同的層面顯得不足,特別是香港生活環境與內地並不相同,但課程卻鮮有提及當代國家社會現況,且內容也較膚淺,「新加坡課程所反映的種族、宗教等挑戰,當地學生在社區中均有親身體驗;但中國人口多面積大,港生與內地社會客觀上又有距離,認識國情難度本已較大,如課程仍只集中於景物文化、國旗國歌以情入手喚起『感覺』,便顯得過分婉轉,根本『不到肉』。」他表示,縱使課程未必要列明個別政治敏感議題,但除國家已有成就外,亦應加入更多國家發展現況,說明國家於民生、經濟等的機遇與挑戰,否則難免容易令人覺得偏頗或「報喜不報憂」,「除社會發展外,貧富差距、城鄉發展平衡、貪腐等,都是國家很盡力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認識問題所在及國家已做的工作,才能喚起年輕人的使命感,努力讓國家變得更好!」 黃均瑜:「去盡」不合環境 教聯會主席黃均瑜則表示,推動學生對國家的情感是天公地道的事,亦是全世界慣有做法,在回歸前香港因為長時間與祖國關係較疏離,出現殖民地時期的「無根一代」,現正是加強學生國家歸屬感,及追求「與世界接軌」之時。他認為,是次課程採取婉轉、含蓄的取向,充分照顧香港的多元化社會及學校管理模式,及市民的接受程度,「港校由辦學團體管理,學校之間的理念及背景差別可以很大,一下子『去盡』,未必切合社會環境;相反新加坡已獨立了數十年,學校管理方式較集中,自然可更直接。」 |
-
近期文章
彙整
- 2025 年 5 月 (232)
- 2025 年 4 月 (1249)
- 2025 年 3 月 (1334)
- 2025 年 2 月 (1161)
- 2025 年 1 月 (502)
- 2015 年 8 月 (374)
- 2015 年 7 月 (1163)
- 2015 年 6 月 (890)
- 2015 年 5 月 (1116)
- 2014 年 9 月 (266)
- 2014 年 8 月 (103)
- 2013 年 7 月 (28)
- 2013 年 6 月 (255)
- 2013 年 5 月 (71)
- 2013 年 4 月 (756)
- 2013 年 3 月 (1093)
- 2013 年 2 月 (219)
- 2013 年 1 月 (265)
- 2011 年 12 月 (114)
- 2011 年 11 月 (139)
- 2011 年 10 月 (36)
- 2011 年 7 月 (155)
- 2011 年 6 月 (991)
- 2011 年 5 月 (590)
- 2011 年 4 月 (254)
- 2011 年 3 月 (473)
- 2011 年 2 月 (352)
- 2011 年 1 月 (518)
- 2010 年 12 月 (494)
- 2010 年 11 月 (562)
- 2010 年 10 月 (632)
- 2010 年 9 月 (736)
- 2010 年 8 月 (1454)
- 2010 年 7 月 (301)
分類
- Uncategorized (11,500)
- 上門補習 (608)
- 補習 (608)
- 補習介紹 (608)
其他操作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