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一年多次考」莫成了「多考定終身」 |
|
如果某些學科多次考試,不與真正意義上大學自主招生結合,不在考試形式和內容上進行改革,只會有「多次考之名」,而實質是對考生、老師和家長的折騰。形象點說,是把統一高考(論壇)的「斬首」,變為分散高考的「凌遲」 最新一期《學習時報》刊登了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文章《全面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科學發展》,文章明確了教育下一步方方面面改革的主要思路,其中,在高考改革部分,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減輕高考壓力。 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進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終身。設想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就是出於這樣的意圖。但如果操作不當,一年多次考,很有可能變為「多考定終身」。 我國高考目前是「統一高考、集中錄取」,用一次高考的成績排序、結合考生的志願投檔依次錄取。有的科目改為一年多次考之後,高考的成績確實不再由一次考試決定,但如果集中錄取制度不變,必然出現的高考錄取操作是,將某一科目多次考的成績平均或者選擇成績最好的一次,加在集中考試的科目成績之上,變為高考總成績,再用這一總成績排序、投檔錄取。 這樣的考試、錄取辦法,首先,並沒有改變用分數作為單一標準的錄取體系;其次,由於要用總成績排序、投檔錄取,考生和家長必然選擇有多少次考試就參加多少次,爭取考出最高分。如此一來,考試壓力不會減輕,反而會增加。形象點說,這是把統一高考的「斬首」,變為分散高考的「凌遲」。 或有人說,美國的SAT(美國高中生進入大學的標準入學考試),不是一年考7次,考生報一次名就可以考一次?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考試,對應的不是集中錄取,而是大學自主招生。這種多次考,有三大特點,其一,每一次考試,都有效,都可以作為申請大學的成績;其二,考試成績不是派一次用場,有兩年的有效期,也就是說,在兩年之內,都可以用這一成績去自主申請大學;其三,考試時間一般在3個多小時,屬於學術能力評價,而不是單純的學科考,這一成績與考生的中學學科成績、大學的面試考察等結合在一起,形成對考生的綜合評價。 與之對比,如果我國高考改革設計的某些學科多次考,不與真正意義上大學自主招生結合,不在考試形式和內容上進行改革,只會有「多次考之名」,而實質是對考生、老師和家長的折騰。以筆者之見,當前我國高考改革的首要任務,不是取消統一高考,也非拆分統一高考,而是打破集中錄取,不再按分數高低依次投檔,不能限制每個學生只能獲得一張錄取通知書。 (青年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