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中擬招收內地學生 專家告誡私校良莠不齊





香港高中擬招收內地學生 專家告誡私校良莠不齊

補習-香港高中擬招收內地學生 專家告誡私校良莠不齊

http://tutor.howang.hk/-香港補習城

補習介紹

  曾蔭權:香港高中招內地學生 專家提醒:赴港讀高中 適應力不強不行

  專家提醒香港私立辦學水平良莠不齊,學生勿盲目赴港

  昨日,香港公布的施政報告證實,港府正探討內地高中生來港讀高中,包括開放高校短期課程和非公營學校高中課程。但符合什么條件的人才能赴港并沒有明確。廣州和香港的專家均認為,經濟能力、自主能力、能適應香港教育制度等是赴港的重要條件。并且香港非公營學校良莠不齊,建議家長不要盲目讓子女赴港。

  施政報告:

  探討內地生赴港讀高中

  昨日上午,香港政府公布了最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其中教育產業版塊與內地生聯系密切,并證實了探討內地學生赴港修讀課程的問題。其第26條闡述:“發展教育產業的目標是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配合國家的未來發展。我們較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給四個辦學團體興建國際學校。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中也闡述:“近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令香港教育更國際化,在香港就讀的非本地學生去年已達9200名,較前年上升16%。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增加非本地學生人數會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國際化的校園環境,令他們的視野更為廣闊”。

  廣州中學校長:

  學校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港校向內地開放招高中生,對于家長來說是利好,但是否會搶走本地優質生源呢?對此,多所中學校長表示不會,對于學生赴港的態度則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說,“學校認為是否合適并不重要,學生要去也不能阻止,關鍵取決于家長。” 他認為,這一政策的實行不會影響廣州學校的生源,也不會觸發廣東基礎教育制度改革。“廣東接受基礎教育學生總量一直都很大,(記者注:根據官方數據約有180萬),一年幾千學生到香港,不會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本地的高中教育水平一直保持上升狀態,他相信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留在本地升學。

  劉仕森對于香港教育的普遍狀況也有一定了解。他認為,香港的教育是多元的,公校、私校、津貼學校、國際學校都有。香港辦學自主權更大、課程也更加靈活。但是香港地小人多學生運動量較少,師生關系、校長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內地學校緊密。由于各種辦學團體較多,香港教育多元化的同時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

  他建議,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 他說,“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教育專家:

  香港私校辦學水平不高

  港府接納內地生返港出于怎樣的考慮?到港讀高中升學優勢是否更明顯?記者采訪了從事多年跨境學童研究、曾參與“港深兩地教育研討會”的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袁月梅認為,事實上,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包括此前提出在深圳建立三所港人子弟學校,為深圳工作的港人子女提供“一條龍”的銜接服務。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加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一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袁月梅直言,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非公營學校包括直資、私立和國際學校。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也不乏有名的學校,升學則多以香港高校為主。私立學校的資源與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一直并非港人首選。國際學校,則是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但是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高中不會成規模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對香港教育素有研究的馮增俊教授認為香港這一政策有一定可行性,但是內地政府會持觀望態度。他預計內地政府可能在政策上暫不會批準內地學生大規模赴港讀高中,政策主要停留在民間層面,“如果是個人行為,就會容易獲批一點。”他認為內地有關部門會視乎香港政府的具體政策、措施及施行情況作出應對。

  他認為,有意向赴港讀高中的學生主要出于父母向往港校、以香港為踏板跳向海外、成績不理想要換環境這三種原因。但無論是何種情況,做出決定必須符合自身條件和意向,“一旦赴港才發現不適應就前功盡廢了”。另一方面,香港提供給內地初中生的學位畢竟不多,盲目申請反而會造成劇烈競爭。 

  專家分析

  哪些學生適合赴港讀書

  個人靈活聰明獨立適應性強

  從施政報告中可以看出,內地包括廣州學生都可以在未來申請到香港的高校修讀短期課程,又或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昨日的信息時報報導中提到了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首批符合資格又有興趣到香港就讀高中的內地學生約有1000人。但縱觀施政報告,并未提及哪些人才有“資格”赴港。

  非公營學校學費高

  據了解,香港居民的義務教育及至高中,可以享受12年的免費教育并獲得教育券。但對于非本地居民的教育,政府一定不會“埋單”,所以這次向內地開放的都是非公營性質的學校。這些學校沒有或者獲得政府的資助較少,招納學生也勢必從教育產業考慮,要收取高昂學費。

  學生須非常熟悉香港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認為,有父母或親戚在香港、熟悉香港教育制度、個人比較靈活聰明是學生赴港就讀的重要條件。在馮教授看來,要申請香港高中的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非常聰明”和有較強適應能力,“因為兩地教育方式有很多不同,內地比較注重題海戰術,而香港主要教如何解題,另外還需要學生參加其他的工作、服務和社團活動”。

  他認為,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自主適應能力不可少

  獨立能力也是重要一項。啟德教育集團香港留學顧問洪麗娟指出,到港讀高中要看清利弊,“香港的英語使用程度是比內地高,但也因為多元化語言而使得英語環境不純正”。而且“并非成績好就能適應”,她列出了除經濟能力外,赴港讀高中學生需具備的幾個條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主適應能力。她指出,赴港讀高中的形勢仍未明朗,以往也有優秀內地學生赴港讀大學后心理不過關、出現成績跟不上、退學甚至失蹤等情況。雖然這只是少數個案,但并不代表內地初中生也能適應,“因為前者已經成年并且有獨立思維能力,而后者只有十多歲”。

  曾蔭權談內地生到港讀高中問題

  第26條: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

  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

  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

  鏈接

  香港非公營學校類別

  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香港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不乏名校,升學以香港高校為主。

  私立學校:資源與教育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非港人首選。

  國際學校: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書需過四關

  經濟關: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能支付30萬元港幣的學費及生活費用。

  認知關: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了解香港教育體制,熟悉香港的生活學習環境。

  素質關:學生個人要非常靈活聰明。

  心理關: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有獨立自主能力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記者:梁健敏 實習生 黃文婷)

更多信息請訪問:新浪中考頻道 中考論壇 中考博客圈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新浪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曾蔭權:香港高中招內地學生 專家提醒:赴港讀高中 適應力不強不行

  專家提醒香港私立辦學水平良莠不齊,學生勿盲目赴港

  昨日,香港公布的施政報告證實,港府正探討內地高中生來港讀高中,包括開放高校短期課程和非公營學校高中課程。但符合什么條件的人才能赴港并沒有明確。廣州和香港的專家均認為,經濟能力、自主能力、能適應香港教育制度等是赴港的重要條件。并且香港非公營學校良莠不齊,建議家長不要盲目讓子女赴港。

  施政報告:

  探討內地生赴港讀高中

  昨日上午,香港政府公布了最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其中教育產業版塊與內地生聯系密切,并證實了探討內地學生赴港修讀課程的問題。其第26條闡述:“發展教育產業的目標是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配合國家的未來發展。我們較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給四個辦學團體興建國際學校。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中也闡述:“近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令香港教育更國際化,在香港就讀的非本地學生去年已達9200名,較前年上升16%。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增加非本地學生人數會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國際化的校園環境,令他們的視野更為廣闊”。

  廣州中學校長:

  學校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港校向內地開放招高中生,對于家長來說是利好,但是否會搶走本地優質生源呢?對此,多所中學校長表示不會,對于學生赴港的態度則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說,“學校認為是否合適并不重要,學生要去也不能阻止,關鍵取決于家長。” 他認為,這一政策的實行不會影響廣州學校的生源,也不會觸發廣東基礎教育制度改革。“廣東接受基礎教育學生總量一直都很大,(記者注:根據官方數據約有180萬),一年幾千學生到香港,不會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本地的高中教育水平一直保持上升狀態,他相信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留在本地升學。

  劉仕森對于香港教育的普遍狀況也有一定了解。他認為,香港的教育是多元的,公校、私校、津貼學校、國際學校都有。香港辦學自主權更大、課程也更加靈活。但是香港地小人多學生運動量較少,師生關系、校長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內地學校緊密。由于各種辦學團體較多,香港教育多元化的同時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

  他建議,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 他說,“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教育專家:

  香港私校辦學水平不高

  港府接納內地生返港出于怎樣的考慮?到港讀高中升學優勢是否更明顯?記者采訪了從事多年跨境學童研究、曾參與“港深兩地教育研討會”的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袁月梅認為,事實上,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包括此前提出在深圳建立三所港人子弟學校,為深圳工作的港人子女提供“一條龍”的銜接服務。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加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一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袁月梅直言,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非公營學校包括直資、私立和國際學校。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也不乏有名的學校,升學則多以香港高校為主。私立學校的資源與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一直并非港人首選。國際學校,則是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但是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高中不會成規模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對香港教育素有研究的馮增俊教授認為香港這一政策有一定可行性,但是內地政府會持觀望態度。他預計內地政府可能在政策上暫不會批準內地學生大規模赴港讀高中,政策主要停留在民間層面,“如果是個人行為,就會容易獲批一點。”他認為內地有關部門會視乎香港政府的具體政策、措施及施行情況作出應對。

  他認為,有意向赴港讀高中的學生主要出于父母向往港校、以香港為踏板跳向海外、成績不理想要換環境這三種原因。但無論是何種情況,做出決定必須符合自身條件和意向,“一旦赴港才發現不適應就前功盡廢了”。另一方面,香港提供給內地初中生的學位畢竟不多,盲目申請反而會造成劇烈競爭。 

  專家分析

  哪些學生適合赴港讀書

  個人靈活聰明獨立適應性強

  從施政報告中可以看出,內地包括廣州學生都可以在未來申請到香港的高校修讀短期課程,又或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昨日的信息時報報導中提到了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首批符合資格又有興趣到香港就讀高中的內地學生約有1000人。但縱觀施政報告,并未提及哪些人才有“資格”赴港。

  非公營學校學費高

  據了解,香港居民的義務教育及至高中,可以享受12年的免費教育并獲得教育券。但對于非本地居民的教育,政府一定不會“埋單”,所以這次向內地開放的都是非公營性質的學校。這些學校沒有或者獲得政府的資助較少,招納學生也勢必從教育產業考慮,要收取高昂學費。

  學生須非常熟悉香港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認為,有父母或親戚在香港、熟悉香港教育制度、個人比較靈活聰明是學生赴港就讀的重要條件。在馮教授看來,要申請香港高中的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非常聰明”和有較強適應能力,“因為兩地教育方式有很多不同,內地比較注重題海戰術,而香港主要教如何解題,另外還需要學生參加其他的工作、服務和社團活動”。

  他認為,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自主適應能力不可少

  獨立能力也是重要一項。啟德教育集團香港留學顧問洪麗娟指出,到港讀高中要看清利弊,“香港的英語使用程度是比內地高,但也因為多元化語言而使得英語環境不純正”。而且“并非成績好就能適應”,她列出了除經濟能力外,赴港讀高中學生需具備的幾個條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主適應能力。她指出,赴港讀高中的形勢仍未明朗,以往也有優秀內地學生赴港讀大學后心理不過關、出現成績跟不上、退學甚至失蹤等情況。雖然這只是少數個案,但并不代表內地初中生也能適應,“因為前者已經成年并且有獨立思維能力,而后者只有十多歲”。

  曾蔭權談內地生到港讀高中問題

  第26條: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

  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

  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

  鏈接

  香港非公營學校類別

  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香港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不乏名校,升學以香港高校為主。

  私立學校:資源與教育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非港人首選。

  國際學校: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書需過四關

  經濟關: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能支付30萬元港幣的學費及生活費用。

  認知關: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了解香港教育體制,熟悉香港的生活學習環境。

  素質關:學生個人要非常靈活聰明。

  心理關: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有獨立自主能力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記者:梁健敏 實習生 黃文婷)

更多信息請訪問:新浪中考頻道 中考論壇 中考博客圈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新浪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曾蔭權:香港高中招內地學生 專家提醒:赴港讀高中 適應力不強不行

  專家提醒香港私立辦學水平良莠不齊,學生勿盲目赴港

  昨日,香港公布的施政報告證實,港府正探討內地高中生來港讀高中,包括開放高校短期課程和非公營學校高中課程。但符合什么條件的人才能赴港并沒有明確。廣州和香港的專家均認為,經濟能力、自主能力、能適應香港教育制度等是赴港的重要條件。并且香港非公營學校良莠不齊,建議家長不要盲目讓子女赴港。

  施政報告:

  探討內地生赴港讀高中

  昨日上午,香港政府公布了最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其中教育產業版塊與內地生聯系密切,并證實了探討內地學生赴港修讀課程的問題。其第26條闡述:“發展教育產業的目標是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配合國家的未來發展。我們較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給四個辦學團體興建國際學校。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中也闡述:“近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令香港教育更國際化,在香港就讀的非本地學生去年已達9200名,較前年上升16%。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增加非本地學生人數會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國際化的校園環境,令他們的視野更為廣闊”。

  廣州中學校長:

  學校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港校向內地開放招高中生,對于家長來說是利好,但是否會搶走本地優質生源呢?對此,多所中學校長表示不會,對于學生赴港的態度則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說,“學校認為是否合適并不重要,學生要去也不能阻止,關鍵取決于家長。” 他認為,這一政策的實行不會影響廣州學校的生源,也不會觸發廣東基礎教育制度改革。“廣東接受基礎教育學生總量一直都很大,(記者注:根據官方數據約有180萬),一年幾千學生到香港,不會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本地的高中教育水平一直保持上升狀態,他相信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留在本地升學。

  劉仕森對于香港教育的普遍狀況也有一定了解。他認為,香港的教育是多元的,公校、私校、津貼學校、國際學校都有。香港辦學自主權更大、課程也更加靈活。但是香港地小人多學生運動量較少,師生關系、校長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內地學校緊密。由于各種辦學團體較多,香港教育多元化的同時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

  他建議,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 他說,“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教育專家:

  香港私校辦學水平不高

  港府接納內地生返港出于怎樣的考慮?到港讀高中升學優勢是否更明顯?記者采訪了從事多年跨境學童研究、曾參與“港深兩地教育研討會”的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袁月梅認為,事實上,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包括此前提出在深圳建立三所港人子弟學校,為深圳工作的港人子女提供“一條龍”的銜接服務。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加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一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袁月梅直言,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非公營學校包括直資、私立和國際學校。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也不乏有名的學校,升學則多以香港高校為主。私立學校的資源與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一直并非港人首選。國際學校,則是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但是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高中不會成規模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對香港教育素有研究的馮增俊教授認為香港這一政策有一定可行性,但是內地政府會持觀望態度。他預計內地政府可能在政策上暫不會批準內地學生大規模赴港讀高中,政策主要停留在民間層面,“如果是個人行為,就會容易獲批一點。”他認為內地有關部門會視乎香港政府的具體政策、措施及施行情況作出應對。

  他認為,有意向赴港讀高中的學生主要出于父母向往港校、以香港為踏板跳向海外、成績不理想要換環境這三種原因。但無論是何種情況,做出決定必須符合自身條件和意向,“一旦赴港才發現不適應就前功盡廢了”。另一方面,香港提供給內地初中生的學位畢竟不多,盲目申請反而會造成劇烈競爭。 

  專家分析

  哪些學生適合赴港讀書

  個人靈活聰明獨立適應性強

  從施政報告中可以看出,內地包括廣州學生都可以在未來申請到香港的高校修讀短期課程,又或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昨日的信息時報報導中提到了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首批符合資格又有興趣到香港就讀高中的內地學生約有1000人。但縱觀施政報告,并未提及哪些人才有“資格”赴港。

  非公營學校學費高

  據了解,香港居民的義務教育及至高中,可以享受12年的免費教育并獲得教育券。但對于非本地居民的教育,政府一定不會“埋單”,所以這次向內地開放的都是非公營性質的學校。這些學校沒有或者獲得政府的資助較少,招納學生也勢必從教育產業考慮,要收取高昂學費。

  學生須非常熟悉香港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認為,有父母或親戚在香港、熟悉香港教育制度、個人比較靈活聰明是學生赴港就讀的重要條件。在馮教授看來,要申請香港高中的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非常聰明”和有較強適應能力,“因為兩地教育方式有很多不同,內地比較注重題海戰術,而香港主要教如何解題,另外還需要學生參加其他的工作、服務和社團活動”。

  他認為,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自主適應能力不可少

  獨立能力也是重要一項。啟德教育集團香港留學顧問洪麗娟指出,到港讀高中要看清利弊,“香港的英語使用程度是比內地高,但也因為多元化語言而使得英語環境不純正”。而且“并非成績好就能適應”,她列出了除經濟能力外,赴港讀高中學生需具備的幾個條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主適應能力。她指出,赴港讀高中的形勢仍未明朗,以往也有優秀內地學生赴港讀大學后心理不過關、出現成績跟不上、退學甚至失蹤等情況。雖然這只是少數個案,但并不代表內地初中生也能適應,“因為前者已經成年并且有獨立思維能力,而后者只有十多歲”。

  曾蔭權談內地生到港讀高中問題

  第26條: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

  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

  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

  鏈接

  香港非公營學校類別

  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香港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不乏名校,升學以香港高校為主。

  私立學校:資源與教育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非港人首選。

  國際學校: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書需過四關

  經濟關: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能支付30萬元港幣的學費及生活費用。

  認知關: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了解香港教育體制,熟悉香港的生活學習環境。

  素質關:學生個人要非常靈活聰明。

  心理關: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有獨立自主能力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記者:梁健敏 實習生 黃文婷)

更多信息請訪問:新浪中考頻道 中考論壇 中考博客圈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新浪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曾蔭權:香港高中招內地學生 專家提醒:赴港讀高中 適應力不強不行

  專家提醒香港私立辦學水平良莠不齊,學生勿盲目赴港

  昨日,香港公布的施政報告證實,港府正探討內地高中生來港讀高中,包括開放高校短期課程和非公營學校高中課程。但符合什么條件的人才能赴港并沒有明確。廣州和香港的專家均認為,經濟能力、自主能力、能適應香港教育制度等是赴港的重要條件。并且香港非公營學校良莠不齊,建議家長不要盲目讓子女赴港。

  施政報告:

  探討內地生赴港讀高中

  昨日上午,香港政府公布了最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其中教育產業版塊與內地生聯系密切,并證實了探討內地學生赴港修讀課程的問題。其第26條闡述:“發展教育產業的目標是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配合國家的未來發展。我們較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給四個辦學團體興建國際學校。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中也闡述:“近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令香港教育更國際化,在香港就讀的非本地學生去年已達9200名,較前年上升16%。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增加非本地學生人數會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國際化的校園環境,令他們的視野更為廣闊”。

  廣州中學校長:

  學校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港校向內地開放招高中生,對于家長來說是利好,但是否會搶走本地優質生源呢?對此,多所中學校長表示不會,對于學生赴港的態度則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說,“學校認為是否合適并不重要,學生要去也不能阻止,關鍵取決于家長。” 他認為,這一政策的實行不會影響廣州學校的生源,也不會觸發廣東基礎教育制度改革。“廣東接受基礎教育學生總量一直都很大,(記者注:根據官方數據約有180萬),一年幾千學生到香港,不會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本地的高中教育水平一直保持上升狀態,他相信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留在本地升學。

  劉仕森對于香港教育的普遍狀況也有一定了解。他認為,香港的教育是多元的,公校、私校、津貼學校、國際學校都有。香港辦學自主權更大、課程也更加靈活。但是香港地小人多學生運動量較少,師生關系、校長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內地學校緊密。由于各種辦學團體較多,香港教育多元化的同時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

  他建議,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 他說,“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教育專家:

  香港私校辦學水平不高

  港府接納內地生返港出于怎樣的考慮?到港讀高中升學優勢是否更明顯?記者采訪了從事多年跨境學童研究、曾參與“港深兩地教育研討會”的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袁月梅認為,事實上,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包括此前提出在深圳建立三所港人子弟學校,為深圳工作的港人子女提供“一條龍”的銜接服務。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加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一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袁月梅直言,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非公營學校包括直資、私立和國際學校。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也不乏有名的學校,升學則多以香港高校為主。私立學校的資源與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一直并非港人首選。國際學校,則是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但是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高中不會成規模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對香港教育素有研究的馮增俊教授認為香港這一政策有一定可行性,但是內地政府會持觀望態度。他預計內地政府可能在政策上暫不會批準內地學生大規模赴港讀高中,政策主要停留在民間層面,“如果是個人行為,就會容易獲批一點。”他認為內地有關部門會視乎香港政府的具體政策、措施及施行情況作出應對。

  他認為,有意向赴港讀高中的學生主要出于父母向往港校、以香港為踏板跳向海外、成績不理想要換環境這三種原因。但無論是何種情況,做出決定必須符合自身條件和意向,“一旦赴港才發現不適應就前功盡廢了”。另一方面,香港提供給內地初中生的學位畢竟不多,盲目申請反而會造成劇烈競爭。 

  專家分析

  哪些學生適合赴港讀書

  個人靈活聰明獨立適應性強

  從施政報告中可以看出,內地包括廣州學生都可以在未來申請到香港的高校修讀短期課程,又或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昨日的信息時報報導中提到了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首批符合資格又有興趣到香港就讀高中的內地學生約有1000人。但縱觀施政報告,并未提及哪些人才有“資格”赴港。

  非公營學校學費高

  據了解,香港居民的義務教育及至高中,可以享受12年的免費教育并獲得教育券。但對于非本地居民的教育,政府一定不會“埋單”,所以這次向內地開放的都是非公營性質的學校。這些學校沒有或者獲得政府的資助較少,招納學生也勢必從教育產業考慮,要收取高昂學費。

  學生須非常熟悉香港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認為,有父母或親戚在香港、熟悉香港教育制度、個人比較靈活聰明是學生赴港就讀的重要條件。在馮教授看來,要申請香港高中的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非常聰明”和有較強適應能力,“因為兩地教育方式有很多不同,內地比較注重題海戰術,而香港主要教如何解題,另外還需要學生參加其他的工作、服務和社團活動”。

  他認為,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自主適應能力不可少

  獨立能力也是重要一項。啟德教育集團香港留學顧問洪麗娟指出,到港讀高中要看清利弊,“香港的英語使用程度是比內地高,但也因為多元化語言而使得英語環境不純正”。而且“并非成績好就能適應”,她列出了除經濟能力外,赴港讀高中學生需具備的幾個條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主適應能力。她指出,赴港讀高中的形勢仍未明朗,以往也有優秀內地學生赴港讀大學后心理不過關、出現成績跟不上、退學甚至失蹤等情況。雖然這只是少數個案,但并不代表內地初中生也能適應,“因為前者已經成年并且有獨立思維能力,而后者只有十多歲”。

  曾蔭權談內地生到港讀高中問題

  第26條: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

  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

  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

  鏈接

  香港非公營學校類別

  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香港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不乏名校,升學以香港高校為主。

  私立學校:資源與教育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非港人首選。

  國際學校: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書需過四關

  經濟關: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能支付30萬元港幣的學費及生活費用。

  認知關: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了解香港教育體制,熟悉香港的生活學習環境。

  素質關:學生個人要非常靈活聰明。

  心理關: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有獨立自主能力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記者:梁健敏 實習生 黃文婷)

更多信息請訪問:新浪中考頻道 中考論壇 中考博客圈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新浪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曾蔭權:香港高中招內地學生 專家提醒:赴港讀高中 適應力不強不行

  專家提醒香港私立辦學水平良莠不齊,學生勿盲目赴港

  昨日,香港公布的施政報告證實,港府正探討內地高中生來港讀高中,包括開放高校短期課程和非公營學校高中課程。但符合什么條件的人才能赴港并沒有明確。廣州和香港的專家均認為,經濟能力、自主能力、能適應香港教育制度等是赴港的重要條件。并且香港非公營學校良莠不齊,建議家長不要盲目讓子女赴港。

  施政報告:

  探討內地生赴港讀高中

  昨日上午,香港政府公布了最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其中教育產業版塊與內地生聯系密切,并證實了探討內地學生赴港修讀課程的問題。其第26條闡述:“發展教育產業的目標是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配合國家的未來發展。我們較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給四個辦學團體興建國際學校。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中也闡述:“近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令香港教育更國際化,在香港就讀的非本地學生去年已達9200名,較前年上升16%。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增加非本地學生人數會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國際化的校園環境,令他們的視野更為廣闊”。

  廣州中學校長:

  學校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港校向內地開放招高中生,對于家長來說是利好,但是否會搶走本地優質生源呢?對此,多所中學校長表示不會,對于學生赴港的態度則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說,“學校認為是否合適并不重要,學生要去也不能阻止,關鍵取決于家長。” 他認為,這一政策的實行不會影響廣州學校的生源,也不會觸發廣東基礎教育制度改革。“廣東接受基礎教育學生總量一直都很大,(記者注:根據官方數據約有180萬),一年幾千學生到香港,不會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本地的高中教育水平一直保持上升狀態,他相信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留在本地升學。

  劉仕森對于香港教育的普遍狀況也有一定了解。他認為,香港的教育是多元的,公校、私校、津貼學校、國際學校都有。香港辦學自主權更大、課程也更加靈活。但是香港地小人多學生運動量較少,師生關系、校長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內地學校緊密。由于各種辦學團體較多,香港教育多元化的同時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

  他建議,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 他說,“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教育專家:

  香港私校辦學水平不高

  港府接納內地生返港出于怎樣的考慮?到港讀高中升學優勢是否更明顯?記者采訪了從事多年跨境學童研究、曾參與“港深兩地教育研討會”的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袁月梅認為,事實上,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包括此前提出在深圳建立三所港人子弟學校,為深圳工作的港人子女提供“一條龍”的銜接服務。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加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一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袁月梅直言,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非公營學校包括直資、私立和國際學校。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也不乏有名的學校,升學則多以香港高校為主。私立學校的資源與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一直并非港人首選。國際學校,則是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但是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高中不會成規模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對香港教育素有研究的馮增俊教授認為香港這一政策有一定可行性,但是內地政府會持觀望態度。他預計內地政府可能在政策上暫不會批準內地學生大規模赴港讀高中,政策主要停留在民間層面,“如果是個人行為,就會容易獲批一點。”他認為內地有關部門會視乎香港政府的具體政策、措施及施行情況作出應對。

  他認為,有意向赴港讀高中的學生主要出于父母向往港校、以香港為踏板跳向海外、成績不理想要換環境這三種原因。但無論是何種情況,做出決定必須符合自身條件和意向,“一旦赴港才發現不適應就前功盡廢了”。另一方面,香港提供給內地初中生的學位畢竟不多,盲目申請反而會造成劇烈競爭。 

  專家分析

  哪些學生適合赴港讀書

  個人靈活聰明獨立適應性強

  從施政報告中可以看出,內地包括廣州學生都可以在未來申請到香港的高校修讀短期課程,又或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昨日的信息時報報導中提到了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首批符合資格又有興趣到香港就讀高中的內地學生約有1000人。但縱觀施政報告,并未提及哪些人才有“資格”赴港。

  非公營學校學費高

  據了解,香港居民的義務教育及至高中,可以享受12年的免費教育并獲得教育券。但對于非本地居民的教育,政府一定不會“埋單”,所以這次向內地開放的都是非公營性質的學校。這些學校沒有或者獲得政府的資助較少,招納學生也勢必從教育產業考慮,要收取高昂學費。

  學生須非常熟悉香港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認為,有父母或親戚在香港、熟悉香港教育制度、個人比較靈活聰明是學生赴港就讀的重要條件。在馮教授看來,要申請香港高中的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非常聰明”和有較強適應能力,“因為兩地教育方式有很多不同,內地比較注重題海戰術,而香港主要教如何解題,另外還需要學生參加其他的工作、服務和社團活動”。

  他認為,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自主適應能力不可少

  獨立能力也是重要一項。啟德教育集團香港留學顧問洪麗娟指出,到港讀高中要看清利弊,“香港的英語使用程度是比內地高,但也因為多元化語言而使得英語環境不純正”。而且“并非成績好就能適應”,她列出了除經濟能力外,赴港讀高中學生需具備的幾個條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主適應能力。她指出,赴港讀高中的形勢仍未明朗,以往也有優秀內地學生赴港讀大學后心理不過關、出現成績跟不上、退學甚至失蹤等情況。雖然這只是少數個案,但并不代表內地初中生也能適應,“因為前者已經成年并且有獨立思維能力,而后者只有十多歲”。

  曾蔭權談內地生到港讀高中問題

  第26條: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

  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

  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

  鏈接

  香港非公營學校類別

  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香港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不乏名校,升學以香港高校為主。

  私立學校:資源與教育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非港人首選。

  國際學校: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書需過四關

  經濟關: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能支付30萬元港幣的學費及生活費用。

  認知關: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了解香港教育體制,熟悉香港的生活學習環境。

  素質關:學生個人要非常靈活聰明。

  心理關: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有獨立自主能力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記者:梁健敏 實習生 黃文婷)

更多信息請訪問:新浪中考頻道 中考論壇 中考博客圈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新浪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曾蔭權:香港高中招內地學生 專家提醒:赴港讀高中 適應力不強不行

  專家提醒香港私立辦學水平良莠不齊,學生勿盲目赴港

  昨日,香港公布的施政報告證實,港府正探討內地高中生來港讀高中,包括開放高校短期課程和非公營學校高中課程。但符合什么條件的人才能赴港并沒有明確。廣州和香港的專家均認為,經濟能力、自主能力、能適應香港教育制度等是赴港的重要條件。并且香港非公營學校良莠不齊,建議家長不要盲目讓子女赴港。

  施政報告:

  探討內地生赴港讀高中

  昨日上午,香港政府公布了最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其中教育產業版塊與內地生聯系密切,并證實了探討內地學生赴港修讀課程的問題。其第26條闡述:“發展教育產業的目標是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配合國家的未來發展。我們較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給四個辦學團體興建國際學校。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中也闡述:“近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令香港教育更國際化,在香港就讀的非本地學生去年已達9200名,較前年上升16%。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增加非本地學生人數會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國際化的校園環境,令他們的視野更為廣闊”。

  廣州中學校長:

  學校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港校向內地開放招高中生,對于家長來說是利好,但是否會搶走本地優質生源呢?對此,多所中學校長表示不會,對于學生赴港的態度則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說,“學校認為是否合適并不重要,學生要去也不能阻止,關鍵取決于家長。” 他認為,這一政策的實行不會影響廣州學校的生源,也不會觸發廣東基礎教育制度改革。“廣東接受基礎教育學生總量一直都很大,(記者注:根據官方數據約有180萬),一年幾千學生到香港,不會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本地的高中教育水平一直保持上升狀態,他相信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留在本地升學。

  劉仕森對于香港教育的普遍狀況也有一定了解。他認為,香港的教育是多元的,公校、私校、津貼學校、國際學校都有。香港辦學自主權更大、課程也更加靈活。但是香港地小人多學生運動量較少,師生關系、校長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內地學校緊密。由于各種辦學團體較多,香港教育多元化的同時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

  他建議,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 他說,“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教育專家:

  香港私校辦學水平不高

  港府接納內地生返港出于怎樣的考慮?到港讀高中升學優勢是否更明顯?記者采訪了從事多年跨境學童研究、曾參與“港深兩地教育研討會”的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袁月梅認為,事實上,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包括此前提出在深圳建立三所港人子弟學校,為深圳工作的港人子女提供“一條龍”的銜接服務。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加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一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袁月梅直言,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非公營學校包括直資、私立和國際學校。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也不乏有名的學校,升學則多以香港高校為主。私立學校的資源與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一直并非港人首選。國際學校,則是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但是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高中不會成規模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對香港教育素有研究的馮增俊教授認為香港這一政策有一定可行性,但是內地政府會持觀望態度。他預計內地政府可能在政策上暫不會批準內地學生大規模赴港讀高中,政策主要停留在民間層面,“如果是個人行為,就會容易獲批一點。”他認為內地有關部門會視乎香港政府的具體政策、措施及施行情況作出應對。

  他認為,有意向赴港讀高中的學生主要出于父母向往港校、以香港為踏板跳向海外、成績不理想要換環境這三種原因。但無論是何種情況,做出決定必須符合自身條件和意向,“一旦赴港才發現不適應就前功盡廢了”。另一方面,香港提供給內地初中生的學位畢竟不多,盲目申請反而會造成劇烈競爭。 

  專家分析

  哪些學生適合赴港讀書

  個人靈活聰明獨立適應性強

  從施政報告中可以看出,內地包括廣州學生都可以在未來申請到香港的高校修讀短期課程,又或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昨日的信息時報報導中提到了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首批符合資格又有興趣到香港就讀高中的內地學生約有1000人。但縱觀施政報告,并未提及哪些人才有“資格”赴港。

  非公營學校學費高

  據了解,香港居民的義務教育及至高中,可以享受12年的免費教育并獲得教育券。但對于非本地居民的教育,政府一定不會“埋單”,所以這次向內地開放的都是非公營性質的學校。這些學校沒有或者獲得政府的資助較少,招納學生也勢必從教育產業考慮,要收取高昂學費。

  學生須非常熟悉香港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認為,有父母或親戚在香港、熟悉香港教育制度、個人比較靈活聰明是學生赴港就讀的重要條件。在馮教授看來,要申請香港高中的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非常聰明”和有較強適應能力,“因為兩地教育方式有很多不同,內地比較注重題海戰術,而香港主要教如何解題,另外還需要學生參加其他的工作、服務和社團活動”。

  他認為,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自主適應能力不可少

  獨立能力也是重要一項。啟德教育集團香港留學顧問洪麗娟指出,到港讀高中要看清利弊,“香港的英語使用程度是比內地高,但也因為多元化語言而使得英語環境不純正”。而且“并非成績好就能適應”,她列出了除經濟能力外,赴港讀高中學生需具備的幾個條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主適應能力。她指出,赴港讀高中的形勢仍未明朗,以往也有優秀內地學生赴港讀大學后心理不過關、出現成績跟不上、退學甚至失蹤等情況。雖然這只是少數個案,但并不代表內地初中生也能適應,“因為前者已經成年并且有獨立思維能力,而后者只有十多歲”。

  曾蔭權談內地生到港讀高中問題

  第26條: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

  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

  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

  鏈接

  香港非公營學校類別

  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香港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不乏名校,升學以香港高校為主。

  私立學校:資源與教育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非港人首選。

  國際學校: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書需過四關

  經濟關: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能支付30萬元港幣的學費及生活費用。

  認知關: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了解香港教育體制,熟悉香港的生活學習環境。

  素質關:學生個人要非常靈活聰明。

  心理關: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有獨立自主能力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記者:梁健敏 實習生 黃文婷)

更多信息請訪問:新浪中考頻道 中考論壇 中考博客圈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新浪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曾蔭權:香港高中招內地學生 專家提醒:赴港讀高中 適應力不強不行

  專家提醒香港私立辦學水平良莠不齊,學生勿盲目赴港

  昨日,香港公布的施政報告證實,港府正探討內地高中生來港讀高中,包括開放高校短期課程和非公營學校高中課程。但符合什么條件的人才能赴港并沒有明確。廣州和香港的專家均認為,經濟能力、自主能力、能適應香港教育制度等是赴港的重要條件。并且香港非公營學校良莠不齊,建議家長不要盲目讓子女赴港。

  施政報告:

  探討內地生赴港讀高中

  昨日上午,香港政府公布了最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其中教育產業版塊與內地生聯系密切,并證實了探討內地學生赴港修讀課程的問題。其第26條闡述:“發展教育產業的目標是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配合國家的未來發展。我們較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給四個辦學團體興建國際學校。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中也闡述:“近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令香港教育更國際化,在香港就讀的非本地學生去年已達9200名,較前年上升16%。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增加非本地學生人數會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國際化的校園環境,令他們的視野更為廣闊”。

  廣州中學校長:

  學校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港校向內地開放招高中生,對于家長來說是利好,但是否會搶走本地優質生源呢?對此,多所中學校長表示不會,對于學生赴港的態度則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說,“學校認為是否合適并不重要,學生要去也不能阻止,關鍵取決于家長。” 他認為,這一政策的實行不會影響廣州學校的生源,也不會觸發廣東基礎教育制度改革。“廣東接受基礎教育學生總量一直都很大,(記者注:根據官方數據約有180萬),一年幾千學生到香港,不會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本地的高中教育水平一直保持上升狀態,他相信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留在本地升學。

  劉仕森對于香港教育的普遍狀況也有一定了解。他認為,香港的教育是多元的,公校、私校、津貼學校、國際學校都有。香港辦學自主權更大、課程也更加靈活。但是香港地小人多學生運動量較少,師生關系、校長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內地學校緊密。由于各種辦學團體較多,香港教育多元化的同時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

  他建議,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 他說,“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教育專家:

  香港私校辦學水平不高

  港府接納內地生返港出于怎樣的考慮?到港讀高中升學優勢是否更明顯?記者采訪了從事多年跨境學童研究、曾參與“港深兩地教育研討會”的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袁月梅認為,事實上,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包括此前提出在深圳建立三所港人子弟學校,為深圳工作的港人子女提供“一條龍”的銜接服務。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加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一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袁月梅直言,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非公營學校包括直資、私立和國際學校。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也不乏有名的學校,升學則多以香港高校為主。私立學校的資源與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一直并非港人首選。國際學校,則是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但是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高中不會成規模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對香港教育素有研究的馮增俊教授認為香港這一政策有一定可行性,但是內地政府會持觀望態度。他預計內地政府可能在政策上暫不會批準內地學生大規模赴港讀高中,政策主要停留在民間層面,“如果是個人行為,就會容易獲批一點。”他認為內地有關部門會視乎香港政府的具體政策、措施及施行情況作出應對。

  他認為,有意向赴港讀高中的學生主要出于父母向往港校、以香港為踏板跳向海外、成績不理想要換環境這三種原因。但無論是何種情況,做出決定必須符合自身條件和意向,“一旦赴港才發現不適應就前功盡廢了”。另一方面,香港提供給內地初中生的學位畢竟不多,盲目申請反而會造成劇烈競爭。 

  專家分析

  哪些學生適合赴港讀書

  個人靈活聰明獨立適應性強

  從施政報告中可以看出,內地包括廣州學生都可以在未來申請到香港的高校修讀短期課程,又或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昨日的信息時報報導中提到了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首批符合資格又有興趣到香港就讀高中的內地學生約有1000人。但縱觀施政報告,并未提及哪些人才有“資格”赴港。

  非公營學校學費高

  據了解,香港居民的義務教育及至高中,可以享受12年的免費教育并獲得教育券。但對于非本地居民的教育,政府一定不會“埋單”,所以這次向內地開放的都是非公營性質的學校。這些學校沒有或者獲得政府的資助較少,招納學生也勢必從教育產業考慮,要收取高昂學費。

  學生須非常熟悉香港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認為,有父母或親戚在香港、熟悉香港教育制度、個人比較靈活聰明是學生赴港就讀的重要條件。在馮教授看來,要申請香港高中的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非常聰明”和有較強適應能力,“因為兩地教育方式有很多不同,內地比較注重題海戰術,而香港主要教如何解題,另外還需要學生參加其他的工作、服務和社團活動”。

  他認為,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自主適應能力不可少

  獨立能力也是重要一項。啟德教育集團香港留學顧問洪麗娟指出,到港讀高中要看清利弊,“香港的英語使用程度是比內地高,但也因為多元化語言而使得英語環境不純正”。而且“并非成績好就能適應”,她列出了除經濟能力外,赴港讀高中學生需具備的幾個條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主適應能力。她指出,赴港讀高中的形勢仍未明朗,以往也有優秀內地學生赴港讀大學后心理不過關、出現成績跟不上、退學甚至失蹤等情況。雖然這只是少數個案,但并不代表內地初中生也能適應,“因為前者已經成年并且有獨立思維能力,而后者只有十多歲”。

  曾蔭權談內地生到港讀高中問題

  第26條: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

  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

  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

  鏈接

  香港非公營學校類別

  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香港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不乏名校,升學以香港高校為主。

  私立學校:資源與教育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非港人首選。

  國際學校: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書需過四關

  經濟關: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能支付30萬元港幣的學費及生活費用。

  認知關: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了解香港教育體制,熟悉香港的生活學習環境。

  素質關:學生個人要非常靈活聰明。

  心理關: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有獨立自主能力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記者:梁健敏 實習生 黃文婷)

更多信息請訪問:新浪中考頻道 中考論壇 中考博客圈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新浪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曾蔭權:香港高中招內地學生 專家提醒:赴港讀高中 適應力不強不行

  專家提醒香港私立辦學水平良莠不齊,學生勿盲目赴港

  昨日,香港公布的施政報告證實,港府正探討內地高中生來港讀高中,包括開放高校短期課程和非公營學校高中課程。但符合什么條件的人才能赴港并沒有明確。廣州和香港的專家均認為,經濟能力、自主能力、能適應香港教育制度等是赴港的重要條件。并且香港非公營學校良莠不齊,建議家長不要盲目讓子女赴港。

  施政報告:

  探討內地生赴港讀高中

  昨日上午,香港政府公布了最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其中教育產業版塊與內地生聯系密切,并證實了探討內地學生赴港修讀課程的問題。其第26條闡述:“發展教育產業的目標是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配合國家的未來發展。我們較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給四個辦學團體興建國際學校。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中也闡述:“近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令香港教育更國際化,在香港就讀的非本地學生去年已達9200名,較前年上升16%。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增加非本地學生人數會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國際化的校園環境,令他們的視野更為廣闊”。

  廣州中學校長:

  學校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港校向內地開放招高中生,對于家長來說是利好,但是否會搶走本地優質生源呢?對此,多所中學校長表示不會,對于學生赴港的態度則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說,“學校認為是否合適并不重要,學生要去也不能阻止,關鍵取決于家長。” 他認為,這一政策的實行不會影響廣州學校的生源,也不會觸發廣東基礎教育制度改革。“廣東接受基礎教育學生總量一直都很大,(記者注:根據官方數據約有180萬),一年幾千學生到香港,不會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本地的高中教育水平一直保持上升狀態,他相信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留在本地升學。

  劉仕森對于香港教育的普遍狀況也有一定了解。他認為,香港的教育是多元的,公校、私校、津貼學校、國際學校都有。香港辦學自主權更大、課程也更加靈活。但是香港地小人多學生運動量較少,師生關系、校長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內地學校緊密。由于各種辦學團體較多,香港教育多元化的同時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

  他建議,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 他說,“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教育專家:

  香港私校辦學水平不高

  港府接納內地生返港出于怎樣的考慮?到港讀高中升學優勢是否更明顯?記者采訪了從事多年跨境學童研究、曾參與“港深兩地教育研討會”的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袁月梅認為,事實上,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包括此前提出在深圳建立三所港人子弟學校,為深圳工作的港人子女提供“一條龍”的銜接服務。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加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一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袁月梅直言,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非公營學校包括直資、私立和國際學校。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也不乏有名的學校,升學則多以香港高校為主。私立學校的資源與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一直并非港人首選。國際學校,則是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但是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高中不會成規模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對香港教育素有研究的馮增俊教授認為香港這一政策有一定可行性,但是內地政府會持觀望態度。他預計內地政府可能在政策上暫不會批準內地學生大規模赴港讀高中,政策主要停留在民間層面,“如果是個人行為,就會容易獲批一點。”他認為內地有關部門會視乎香港政府的具體政策、措施及施行情況作出應對。

  他認為,有意向赴港讀高中的學生主要出于父母向往港校、以香港為踏板跳向海外、成績不理想要換環境這三種原因。但無論是何種情況,做出決定必須符合自身條件和意向,“一旦赴港才發現不適應就前功盡廢了”。另一方面,香港提供給內地初中生的學位畢竟不多,盲目申請反而會造成劇烈競爭。 

  專家分析

  哪些學生適合赴港讀書

  個人靈活聰明獨立適應性強

  從施政報告中可以看出,內地包括廣州學生都可以在未來申請到香港的高校修讀短期課程,又或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昨日的信息時報報導中提到了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首批符合資格又有興趣到香港就讀高中的內地學生約有1000人。但縱觀施政報告,并未提及哪些人才有“資格”赴港。

  非公營學校學費高

  據了解,香港居民的義務教育及至高中,可以享受12年的免費教育并獲得教育券。但對于非本地居民的教育,政府一定不會“埋單”,所以這次向內地開放的都是非公營性質的學校。這些學校沒有或者獲得政府的資助較少,招納學生也勢必從教育產業考慮,要收取高昂學費。

  學生須非常熟悉香港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認為,有父母或親戚在香港、熟悉香港教育制度、個人比較靈活聰明是學生赴港就讀的重要條件。在馮教授看來,要申請香港高中的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非常聰明”和有較強適應能力,“因為兩地教育方式有很多不同,內地比較注重題海戰術,而香港主要教如何解題,另外還需要學生參加其他的工作、服務和社團活動”。

  他認為,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自主適應能力不可少

  獨立能力也是重要一項。啟德教育集團香港留學顧問洪麗娟指出,到港讀高中要看清利弊,“香港的英語使用程度是比內地高,但也因為多元化語言而使得英語環境不純正”。而且“并非成績好就能適應”,她列出了除經濟能力外,赴港讀高中學生需具備的幾個條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主適應能力。她指出,赴港讀高中的形勢仍未明朗,以往也有優秀內地學生赴港讀大學后心理不過關、出現成績跟不上、退學甚至失蹤等情況。雖然這只是少數個案,但并不代表內地初中生也能適應,“因為前者已經成年并且有獨立思維能力,而后者只有十多歲”。

  曾蔭權談內地生到港讀高中問題

  第26條: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

  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

  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

  鏈接

  香港非公營學校類別

  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香港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不乏名校,升學以香港高校為主。

  私立學校:資源與教育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非港人首選。

  國際學校: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書需過四關

  經濟關: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能支付30萬元港幣的學費及生活費用。

  認知關: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了解香港教育體制,熟悉香港的生活學習環境。

  素質關:學生個人要非常靈活聰明。

  心理關: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有獨立自主能力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記者:梁健敏 實習生 黃文婷)

更多信息請訪問:新浪中考頻道 中考論壇 中考博客圈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新浪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曾蔭權:香港高中招內地學生 專家提醒:赴港讀高中 適應力不強不行

  專家提醒香港私立辦學水平良莠不齊,學生勿盲目赴港

  昨日,香港公布的施政報告證實,港府正探討內地高中生來港讀高中,包括開放高校短期課程和非公營學校高中課程。但符合什么條件的人才能赴港并沒有明確。廣州和香港的專家均認為,經濟能力、自主能力、能適應香港教育制度等是赴港的重要條件。并且香港非公營學校良莠不齊,建議家長不要盲目讓子女赴港。

  施政報告:

  探討內地生赴港讀高中

  昨日上午,香港政府公布了最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其中教育產業版塊與內地生聯系密切,并證實了探討內地學生赴港修讀課程的問題。其第26條闡述:“發展教育產業的目標是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配合國家的未來發展。我們較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給四個辦學團體興建國際學校。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中也闡述:“近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令香港教育更國際化,在香港就讀的非本地學生去年已達9200名,較前年上升16%。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增加非本地學生人數會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國際化的校園環境,令他們的視野更為廣闊”。

  廣州中學校長:

  學校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港校向內地開放招高中生,對于家長來說是利好,但是否會搶走本地優質生源呢?對此,多所中學校長表示不會,對于學生赴港的態度則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說,“學校認為是否合適并不重要,學生要去也不能阻止,關鍵取決于家長。” 他認為,這一政策的實行不會影響廣州學校的生源,也不會觸發廣東基礎教育制度改革。“廣東接受基礎教育學生總量一直都很大,(記者注:根據官方數據約有180萬),一年幾千學生到香港,不會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本地的高中教育水平一直保持上升狀態,他相信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留在本地升學。

  劉仕森對于香港教育的普遍狀況也有一定了解。他認為,香港的教育是多元的,公校、私校、津貼學校、國際學校都有。香港辦學自主權更大、課程也更加靈活。但是香港地小人多學生運動量較少,師生關系、校長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內地學校緊密。由于各種辦學團體較多,香港教育多元化的同時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

  他建議,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 他說,“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教育專家:

  香港私校辦學水平不高

  港府接納內地生返港出于怎樣的考慮?到港讀高中升學優勢是否更明顯?記者采訪了從事多年跨境學童研究、曾參與“港深兩地教育研討會”的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袁月梅認為,事實上,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包括此前提出在深圳建立三所港人子弟學校,為深圳工作的港人子女提供“一條龍”的銜接服務。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加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一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袁月梅直言,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非公營學校包括直資、私立和國際學校。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也不乏有名的學校,升學則多以香港高校為主。私立學校的資源與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一直并非港人首選。國際學校,則是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但是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高中不會成規模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對香港教育素有研究的馮增俊教授認為香港這一政策有一定可行性,但是內地政府會持觀望態度。他預計內地政府可能在政策上暫不會批準內地學生大規模赴港讀高中,政策主要停留在民間層面,“如果是個人行為,就會容易獲批一點。”他認為內地有關部門會視乎香港政府的具體政策、措施及施行情況作出應對。

  他認為,有意向赴港讀高中的學生主要出于父母向往港校、以香港為踏板跳向海外、成績不理想要換環境這三種原因。但無論是何種情況,做出決定必須符合自身條件和意向,“一旦赴港才發現不適應就前功盡廢了”。另一方面,香港提供給內地初中生的學位畢竟不多,盲目申請反而會造成劇烈競爭。 

  專家分析

  哪些學生適合赴港讀書

  個人靈活聰明獨立適應性強

  從施政報告中可以看出,內地包括廣州學生都可以在未來申請到香港的高校修讀短期課程,又或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昨日的信息時報報導中提到了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首批符合資格又有興趣到香港就讀高中的內地學生約有1000人。但縱觀施政報告,并未提及哪些人才有“資格”赴港。

  非公營學校學費高

  據了解,香港居民的義務教育及至高中,可以享受12年的免費教育并獲得教育券。但對于非本地居民的教育,政府一定不會“埋單”,所以這次向內地開放的都是非公營性質的學校。這些學校沒有或者獲得政府的資助較少,招納學生也勢必從教育產業考慮,要收取高昂學費。

  學生須非常熟悉香港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認為,有父母或親戚在香港、熟悉香港教育制度、個人比較靈活聰明是學生赴港就讀的重要條件。在馮教授看來,要申請香港高中的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非常聰明”和有較強適應能力,“因為兩地教育方式有很多不同,內地比較注重題海戰術,而香港主要教如何解題,另外還需要學生參加其他的工作、服務和社團活動”。

  他認為,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自主適應能力不可少

  獨立能力也是重要一項。啟德教育集團香港留學顧問洪麗娟指出,到港讀高中要看清利弊,“香港的英語使用程度是比內地高,但也因為多元化語言而使得英語環境不純正”。而且“并非成績好就能適應”,她列出了除經濟能力外,赴港讀高中學生需具備的幾個條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主適應能力。她指出,赴港讀高中的形勢仍未明朗,以往也有優秀內地學生赴港讀大學后心理不過關、出現成績跟不上、退學甚至失蹤等情況。雖然這只是少數個案,但并不代表內地初中生也能適應,“因為前者已經成年并且有獨立思維能力,而后者只有十多歲”。

  曾蔭權談內地生到港讀高中問題

  第26條:展望未來,我們會探討可否容許內地高中學生來港修讀課程,例如由可頒授學位的香港高等院校開辦的短期課程,以及香港非公營學校的高中課程。

  第27條: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例如逐步容許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課程。除了內地學生外,我們亦會鼓勵本地高等院校在亞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廣。

  廣東省基礎教育名校長、原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

  家長選擇時更需考慮到學生課程銜接等問題。如果在香港讀完高中回內地考大學,絕對跟不上。以數學為例,內地的中學課程比香港難;以英語為例,香港英語比內地的強,但難以擔保學生考回本地的試卷就能過關。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馮增俊:

  廣州學生在適應香港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優勢。若有心赴港讀高中的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可以通過詳細了解香港教育體制和親身到港校體驗來提前做好適應準備,有意識地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加強英語水平。

  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

  港府更關注的是內地的港人子女回港教育銜接的問題。至于接納內地學生就讀高中或許仍停留在“紙上”,出于非公營學校的營運和發展教育產業的考慮,政府在這方面的干涉空間并不大。

  香港非公營學校的辦學水平并沒有內地人想象的高。

  鏈接

  香港非公營學校類別

  直資學校:有100多間,由香港政府一次性撥款建設,營運有較獨立的空間,當中不乏名校,升學以香港高校為主。

  私立學校:資源與教育基礎都不是很強,辦學水平不高,非港人首選。

  國際學校:專門招收在港工作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般是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制學校,升學以海外高校為主,這些學校純英語教育,對學生英語基礎要求較高。

  赴港讀書需過四關

  經濟關: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能支付30萬元港幣的學費及生活費用。

  認知關:學生要非常熟悉香港,了解香港教育體制,熟悉香港的生活學習環境。

  素質關:學生個人要非常靈活聰明。

  心理關:學生要做好要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有獨立自主能力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記者:梁健敏 實習生 黃文婷)

更多信息請訪問:新浪中考頻道 中考論壇 中考博客圈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新浪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上門補習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