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者創新教育 獲教資會教學獎

補習,補習介紹,上門補習-三學者創新教育 獲教資會教學獎

【補習,補習介紹,上門補習】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昨晚頒發傑出教學獎,三位得獎學者為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廖淑貞、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林君翰及嶺南大學中文系及翻譯系教授鄺龑子。他們均以新教學方法,與學生走出課室;其中廖淑貞和林君翰,曾分別推動過千人參與義工計畫,令學生自信成長,及以體驗式教學,到內地建屋築橋,讓體驗應用於理論。
  教資會連續第四年頒發傑出教學獎,表揚八大院校學者的優秀教學表現和成就,以及他們於院校內外提升教與學質素所作出的貢獻和展現的領導才幹。每名得獎學者獲五萬元現金獎,及四十五萬元獎金用於其教與學計畫,以惠及其他院校及高教界。
  昨出席頒獎禮的教資會主席鄭維新表示,得獎學者均以新教學方法,創造機會讓學生與社會接觸,提升其學習體驗。從十六位提名學者中脫穎而出的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兼助理系主任廖淑貞,多年關注青少年、家庭與社區關係等問題,深信學生所遇的困難,必與其過去成長有關,故不止着重他們「現在式」的行為,亦關注其經歷。
  廖淑貞將「優化個人權力」和以人為本理念,放入課堂中,「如請他們畫三代的『家庭圖』,先認識自己家庭的文化和溝通模式後,有助應用於之後的受助者個案」,又鼓勵他們進一步參與社區工作,從中重拾自信和動力。她希望善用其社工及輔導學專業,協助更多年輕人,故○五年起把此概念擴展全校,創立「城青優權計畫」,由最初以一百五十名宿生為對象,累積至今已有逾一千七百名城大學生,自發參與此義工計畫,希望他們服務社區的經驗,有助日後成長及事業發展。
  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最令廖淑貞感動是即使不計學分,學生仍積極投入社區服務,「有千多名學生相信我和這義工計畫,願意參與當中;我只是個推動者,年輕人才是最大的力量。」她透露,擬把是次獎金用於五個新社區計畫,讓學生策劃服務範疇,並與港大、嶺大及理大合作,籌備聯校義工計畫。
  另一得獎者林君翰任教於港大建築學院,他一反大學本科教育傳統,於理論課前先讓學生有體驗式學習,帶他們走出課室,與真實建築世界接軌。九年前他於港大創立非牟利建築設計及研究平台「城村架構」,通過融合當地傳統工藝及現代化技術,推動內地農村可持續發展。「例如學生協助村民修橋時,亦要留意橋的歷史和村內公共空間等問題。」最近他帶六十五名學生到雲南,用六日為當地家長和學生,興建觀景遊樂場。
  他指,「這些體驗講求合作,也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認為大學教育是年輕人發展個性和專業的關鍵轉捩點,不止傳授知識,亦要讓他們懂解難前,找到問題所在。他計畫將所獲獎金,於廣東一村落設跨學科教學中心,讓不同學科的師生能到該處交流和研究。
  獲教資會傑出教學獎的學者,均有一套教學哲理,但也離不開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得獎者之一的嶺南大學中文系及翻譯系教授鄺龑子,本着「學生如何學得最好」,啟發學生於文學領域探索和互動,關注學生的全人發展,珍視師生的真誠關係。他計畫用獎金出版書籍,分別講解價值觀教育及詩詞美學原理,以文字接觸更多年輕人。
  任教比較文學、思想史等科的鄺龑子以「學生如何學得最好」為指引,從學生角度,啟發他們對傳統文學的思考。他早年留學英美,並於當地入職成為中文科教授;他笑言「外國人的思想和教與學很自由,從沒有人告訴我教書的方法。」
  他說沒有教學訓練,「本能反應就想『如何教得好』,但原來有時太艱深和嘮叨,令學生不明白。」
  他說,大學教育沒標準答案,文學雖仍有嚴謹的考證和思辯,但也重視對生命的演繹,故在教授文史哲學科時,從學生出發,開放課堂討論,令他們敢於發問和反思,學習變得更靈活和互動,而非單方面傳授此等知識。他亦難忘九十年代於美國雪地與學生傾談討論三小時,認為課室是師生關係的開始,希望分享更多人生閱歷予學生參考,相互交流。
  對今次獲頒五十萬元獎金,鄺龑子計畫出版兩本書,通過文字接觸更多年輕人。他留意到,現今社會較缺少價值觀討論,故希望以學術散文形式,撰寫多個有關課題,如權力與責任、自然和教育等。曾出版不少詩詞集的他,亦希望出書講解詩詞格律的美學原理,讓此等學問更添趣味。

Tag:
補習,
補習,
上門補習,
上門補習,
補習介紹,
補習,
上門補習,
補習介紹,
中文補習,
英文補習,
數學補習,
通識補習,
seo,
seo網站優化,
seo網站排名,
網站排名,
網站優化,
網站宣傳,
search marketing,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網頁設計,
Android App設計,
iOS App設計,
上水補習,
上水補習

本篇發表於 Uncategorized 並標籤為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