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城,是你的最佳選擇

HKTutorCity
香港補習城是上門補習介紹中心,提供私人補習導師的補習中介網站
本上門補習網會為家長作出專業導師介紹,不論小學補習、中學補習、DSE補習、中英文補習,
導師網皆為家長提供優質導師中介服務。

HKTutorCity





















時事新聞

補習 - -font color=black-上海大學大力開展教學改革 從容應對“零投檔”--font-_70


<font color=black>上海大學大力開展教學改革 從容應對“零投檔”</font>


上海大學大力開展教學改革 從容應對“零投檔” - 補習

http://www.hktutorcity.com

  上海大學教改的核心議題包括:■按人文社科、理工、經濟管理三大類招生■新生由社區學院統一管理,實施導師制■打破學科壁壘,開展通識教育■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對專業實施嚴格的淘汰……

  本報首席香港補習城  李雪林

  1990年的新生嬰兒約2354萬人,到了2000年,新生嬰兒為1379萬人,全國十年間新生嬰兒下降近一千萬;

  小學生源在1996年達到1.36億人的最高峰,之后逐年遞減,到去年已下降為約1億人;

  全國范圍內的高考生源自2008年突破千萬之后開始全面下降,2010年高考考生報名人數銳減至957萬,2011年繼續下滑至933萬。去年,上海考生有7萬多人,而今年只有6.1萬人,創了歷史新低;

  2011年,有84萬考生放棄高考,出國留學的高中生增加了28%——全球高校瞄準了世界上最大的生源地

  ……

  “2011年,對中國高校來說,狼真的來了!拐點來臨,誰會是首先被淘汰者?”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在分析了這些數據后,頗為憂患。

  高考考生持續下降,留學潮升溫,由此帶來的生源危機正在考驗中國高校的辦學能力。

  “中國高校如今的處境就仿佛1979年的國企,必須改革,否則,高校破產將不再是傳說。”這是葉志明對眼下局勢的一個判斷。

  作為上海最大的市屬高校,上海大學的教學改革3年前就開始醞釀,今年新學期開學后將全面實施。

  這個暑假,上海大學的很多老師都在為這場全新的教學改革做最后的準備。

  1  大學的困境:進口“計劃經濟”,出口“市場經濟”

  “服從調劑”這個志愿選項的存在,讓一些本該淘汰的專業生源充盈。專業是“活”了,可學生從進大學起就處在弱勢。

  改革的第一個突破口在招生。

  湖南考生小胡今年報考上海大學,和報考其他高校的同學不一樣,她只需要填一個學科大類。

  上海大學今年實施招生改革,全校近60個本科專業被分為人文社科、理工、經濟管理三個類別,并在三大類下開設三個基礎班。

  小胡如愿被錄取到上海大學的經管類專業。和其他今年進入三大類以及三個基礎班學習的學生一樣,小胡在第一學年無專業身份,在大類平臺上接受一年的通識和基礎培養后,接受類內專業分流。分流的程序是:依照學生入學時的高考成績、第一學年績點排序,并參考個人綜合表現和各專業最大可容納學生數,按填報志愿的順序進入各專業。

  目前,按大類招生的高校已有不少,但通行的規則是學生被錄取后帶著專業身份進入大學,一年之后選專業也只能在所在學院范圍里進行。

  相比之下,上大的改革,動作幅度就很大:全校的專業只分文科、理科、經管三類。對學生來說,在一個大類里選專業,自由度顯然要大得多。可對各個專業來說,競爭就大了。

  作為校領導,葉志明心里有個“長期困擾但一直無解的問題”:學校某專業常年招生300人——為什么就不是200人或400人呢?

  后來,學校做了一個招生測算模型,根據這個模型可以知道全校各專業招生人數是否能夠滿足要求。比如,某個專業接納300名學生入學,能否承擔相應的培養任務。

  但這樣的測算是從專業承擔力的角度出發。葉志明說,這其實就是“因人設廟”,因為志愿填報表上有“服從調劑”選項的存在,有些專業明顯該淘汰了,可卻因為能招到被調劑的學生,所以不愁生源。

  “服從調劑”反倒救活了一部分本應該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而要淘汰的專業,因此使得一部分學生進入大學時就處于就業的劣勢狀態。

  “根據在崗的師資和教學資源來確定招生人數,這種帶有明顯計劃經濟烙印的制度不打破,很難有辦學上的原動力。”葉志明認為,學生從學校畢業以后走向社會,就業已完全是市場經濟的體制機制;但入口即招生環節,卻完全是計劃經濟的,辦學過程很大部分也是計劃經濟體制——入口與出口根本無法對接,這也許又是造成人才培養問題的瓶頸之一。

  上大的改革思路是,在入口與辦學過程中引入符合市場規則的競爭機制。由學生的選擇來決定院系專業的發展甚至去留。對于一些少人問津的專業、就業市場不景氣的專業甚至不適合市場或社會發展的專業,上海大學將引入淘汰機制。給各院系增加危機感,激發辦學積極性,這樣才能逐步改變教育教學管理體制的僵化狀態。

  為了配合一年后的分流,學校將充分調研各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就業去向、薪資、專業對口率等信息,做到信息透明系統,幫助學生理性選擇未來要學習的專業。

  但是一些教師也很擔心。比如歷史學這樣的專業,即使學生再有興趣,也可能迫于就業而轉投熱門,但這樣的基礎專業豈能被淘汰?葉志明的回答是,一些國家需要的專業或一些基礎學科,可能較為“冷門”,學校會啟動“經濟杠桿”,通過設置全額獎學金等方式鼓勵優秀學生入讀。

  2  課程換血:一半課程關停,一些課程轉型

  大學的教育,就是把依靠老師才能獲得知識的人,培養成畢業時能無師自通的人。

  按大類招生對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大曾經在2007屆學生畢業3年后,做過一個回訪,讓他們回過頭來再看大學的課程,并對改進專業教學提出意見。“培養主動學習不夠”,“課程內容不實用和陳舊”,“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夠”,“學生課堂參與不夠”

  赫然列在意見的最前列。

  葉志明分析,現行的學校課程體系主要包括選修課和公共基礎必修課,但選修課沒有形成培養“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的課程模塊,課程分布具有隨意性和非均衡性,缺少系統目標。

  作為另一項上大改革的核心舉措,學校即將實施的通識課程體系包括核心通識課程、新生研討課、大類基礎課等。目前學校已征集了核心通識課程283門、新生研討課258門。

  上大還將突破原有院、系的框架,打通相鄰專業的基礎課程,實現專業與專業之間的改革與整合。

  在新學期,上大的一周課時將降到二十幾個學時甚至于更少,把更多的時間留在課外。原來教學計劃中帶X編號的課程300多門,僅留下來66門歸入通識課程類,一半左右課程基本上不符合要求,還有一些需要改造;在公共基礎課程中,《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物理實驗》、《大學英語》、《計算機文化》、《體育》、《軍事》、《大學語文》、《應用寫作》都將面臨著全新的改變。

  以《高等數學》為例,今年秋季將改為《微積分》,課程名稱變了,內涵就改變了。按照上大的“三學期制”的安排,第一學期學“一元函數微分學”,第二學期學“一元函數積分學”,第三學期學“級數與微分方程”。一學年結束后,大部分學生都學完了,如果學生覺得不夠,還有專業需要,以后可再去學“多元函數微積分”,也可以通過自學來解決問題。

  負責《高等數學》教學的老師告訴香港補習城,國外大學數學教材都稱之為《微積分》,而不是《高等數學》,現在反過來看是有道理的。“先把數學的整個結構向學生交代清楚,讓學生有一個非常宏觀的概念,知道將來有需要時還可以學什么,不需要可以不學。”但是這個“不學”,并不意味著完全不知道,而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和了解宏觀基礎上的不學。

  《計算機文化》在大學里也是備受詬病的一門課程。很多學生抱怨,這門課教了半天都在講最基本的網絡知識和操作技能,屬于高中生水平。對于現在的大學生,這些早就不是需要花心思的知識。而此次教學改革后,計算機課程將形成針對理工科和人文學科不同的體系。計算機文化課的老師將被要求跟上信息技術的時代發展,比如去了解和研究蘋果公司的產品,為學生學習提供優秀的網絡服務。

  上大最近還在大一學生中搞了一個調研,發現去年入學的5900多名新生中,擁有電腦的比例將近94%。5000多名學生中只有50多臺臺式電腦,剩下全是手提電腦。學校正在考慮針對大多數學生都擁有電腦情況下,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網絡或者云計算服務的問題。針對沒有電腦的同學,學校將提供租賃服務。

  “大學的教育,就是把依靠老師才能獲得知識的人,培養成畢業時不需要老師也能獲得知識的人,無師自通的人。”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周哲瑋說,當學生感覺自己的知識匱乏,向學校提出要求再加開一門課來解決,這樣的本科生是不合格的。什么知識都指望課堂上學,就不可能培養出創新人才。“學生畢業后遇到新問題,仍需要老師教,老師不教他就不會,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3  危機意識來襲,必須讓學生喜歡你的課

  新設的課程是對老師傳統教學方法的挑戰,那種拿一本教材從頭念到尾的日子,以后不再有了。

  上大理學院教授姜穎將在新學期開學后給新生上一門《改變世界的物理學》。暑假里,他正在緊張備課。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看上去很高深,但我會告訴學生:相對論跟每部車里的GPS導航休戚相關,沒有相對論,就做不出GPS導航。巨磁電阻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德國和法國科學家的發現,幾年前他們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學生可能會問,它跟現在有什么聯系,我會告訴他們,如果沒有這個發現,大容量的U盤、移動硬盤不會有,如今熱賣的iPod、iPhone、iPad等蘋果公司產品也都不會有。”姜穎有意識地嘗試教學方法的改變。

  《改變世界的物理學》屬于一個全新的課程系列——新生研討課。目前全校有223名教授申報上這門課,其中包括2名院士,傅家慕院士將主講《環境的挑戰和機遇》、劉元方院士主講《綠色化工和可持續發展》。在新生研討課上,教授們可以“放開講”,講正在思考的問題、最熟悉的領域,讓新生與教授們零距離接觸,感受教授、名師、大師的人格魅力和風采。有時,“一個老師的一句話可能會改變一個學生的命運。”

  教授們清楚,這門課不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而是培養學生發問、好奇、探索、興趣,即學習的主動性,逐步實現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教授們在一次次的研討中逐步厘清了這門課的特征:傳遞知識要準確,但答案是開放的;是“小題大做”式的,為學生開拓視野,不是密集知識傳授的;多為案例教學方式,不追求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真正體現大學教育與中學的不同。

  顯然,這樣的教學方法,給姜穎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姜穎說,這其實是提醒每一位任課老師,必須時刻在科研一線,時刻關注最新的科技進展,“不能再拿一本教材從頭念到尾。”

  當老師這些年,姜穎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很多學生考上大學前成績很好,為什么上了大學就放松了,最后畢業的時候成績還很差?

  “這是因為他們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姜穎說,他以后上課不會給學生指定教材,只列舉主要參考書,學生上他的課需要查閱很多教科書和工具書,才能解決一個具體問題。他希望用“問題”牽引學生主動學習。

  “開學后,老師會把研究生的上課方式前移到本科生階段來,實施完全精英化的教學。”上海大學一位年輕的文科教師悄悄告訴香港補習城,即將開課的老師這個暑假壓力都很大。因為一年級學生接觸到的老師和聽到的課,將影響他們的抉擇,而他們的抉擇又決定著專業的命運。“如果學生未來不選你的專業,不僅僅是面子難堪,可能會下崗。”

  事實也如此。

  今年開始,該校公共管理專業將不再招收本科生,學校正逐步關停這個專業。關停的原因不是專業本身不受市場青睞,而是師資存在問題,人才培養不能滿足社會和市場的要求。

  目前,上大后勤集團正在對幾十個小教室進行改造,使之符合新生研討課的教學需求。而擔任通識課程的老師,眼下都忙著編寫新課程的講義。9月開學以后,學生在很多課上將拿到的是講義,而不是原來傳統的教材。

  “學生越來越少,高校搶生源以后肯定會越演越烈,而‘搶’學生的砝碼最終還是辦學實力——能夠提供優質的教育。”葉志明這樣描述未來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特征:學生始終有機會獲得最好的教師傳授學業與人生指導,把自學作為一種追求和時尚;建構以探索和研究為基礎的教與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年輕學子有機會接觸最新成就、前沿學術和科學方法;資深教授樂于講授基礎課,青年教師擅長講授專業選修課,實驗課程已不局限于大綱要求;強調通識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交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注重培養學生掌握方法,未來能夠應對千變萬化的社會發展和需要。

  相關鏈接  “零投檔”加劇高校危機感

  2011年高招結束后,人們認識到一個新名詞——“零投檔”。

  今年山東省本科二批一志愿投檔結束后,437所文科院校、530所理科院校生源不滿,幾十所院校無考生問津;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投檔后,仍有文科43所、理科25所院校計劃出現錄取控制線上考生“零投檔”情況。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省份。

  北京市二本經過一次補錄之后仍剩余469個計劃,多所高校未完成高招名額,因此向二本線下20分以上的未錄取考生重新征集志愿。

  江西省二本文理221所院校降分錄取,降分幅度達20分的文史類院校有22所,其中4所省內民辦高校降分超過20分。

  考生數逐年下降,出國深造的學生逐年增多,高校正在遭遇的生源危機,對部分高職學院的沖擊最大。

  去年,北京市很多民辦高職學院都沒完成招生計劃,部分民辦學校只完成招生計劃的三分之一。而2009年,北京市97所民辦院校中,只有40所全日制院校在校生人數超過1000人。



 
Tag: 補習 |
上門補習 |
補習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