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城,是你的最佳選擇

HKTutorCity
香港補習城是上門補習介紹中心,提供私人補習導師的補習中介網站
本上門補習網會為家長作出專業導師介紹,不論小學補習、中學補習、DSE補習、中英文補習,
導師網皆為家長提供優質導師中介服務。

HKTutorCity





















時事新聞

補習 - -font color=black-楊成志:中國文化人類學領域的開創者--font-_894


<font color=black>楊成志:中國文化人類學領域的開創者</font>


楊成志:中國文化人類學領域的開創者 - 補習

http://www.hktutorcity.com

  楊先生回到昆明后,受到學界的熱烈歡迎,皆盛贊他的科學探險之精神。他先后應邀在十余所學校演講,報告他在滇川調查的經歷、體會和收獲,提出在云南開展民族調查研究的必要性。他的各場演講,非常注意針對不同受眾而發,還現場展示了他實地搜集的民族文物和照片,觀眾受益良多。他為了日后編寫《云南民族志》和《云南民間文藝集》做準備,特地編制了"西南民族調查略表"和 "云南民間文藝征求表",在各處演講會上對表格內容逐一講解,分發給師生,請大家根據自己的見聞逐項填寫。他還通過省教育廳向全省104個縣的教育局長寄去上述表格,并附一份言詞懇切的信函,請他們填寫寄回。此一信函題為"關于開掘云南文化上的一封要函",表達出楊成志先生從事民族學調查研究之動因,也反映出我國老一輩民族學家青年時代的愛國情懷與學術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楊成志在昆明進行民族調查時,在距昆明二十里的昭宗夷村,發現了最早的彝文抄本。楊成志當時"用盡心機及方法"購得此殘經后,"喜慰不已",并認為此經是"神權時代夷人遣蟲祈雨之書,乃足以完全表現原始人的思想的源泉和行為的真型,較諸所謂矯揉造作的《圣經真傳》,其價值更高", "不特系云南的孤本,亦即全國或世界絕本"。此經的發現,也引起了當時云南學者秦光玉、袁嘉谷,張雨甘、張希魯等的重視,"他們聞而大悅,稱為空前發見的寶物"。目前己有學者稱這部《云南昆明西鄉明代夷人手抄經典》為迄今發現的彝文典籍中抄寫年代最早的一部,包含有關于諸神起源及祖神崇拜、彝族"嘆毫"的起源傳說、彝族古代氏族部落杰出首領和英雄人物、彝族先民宇宙觀、自然觀、婚姻禮俗、圖騰崇拜諸方面的珍貴史料。

  國內外學術路 奠定一代宗師偉名

  1930年,中山大學派楊成志先生赴法國巴黎大學人類學院留學,兩年之后獲"人類科學"畢業證書。1933年獲巴黎大學民族學博士學位。1934年,楊成志應邀參加第一屆國際人類民族科學會議,并在會議上宣讀趣為《羅羅文字于經典》的法文論文。此論文被譯成英文在英國皇家人類學會主辦的《人類》雜志上發表,又被日內瓦《東方與西方》雜志分四期連載。德國《種族學志》刊載楊著 《羅羅族起源及其性格》。維也納 《人類志》亦載楊著 《被遺忘的羅羅文明》。很明顯,這些學術活動都是涼山之行的延伸,是對實地調查研究成果在更廣闊的學術領域內的研究與宣講。

  在巴黎大學留學期間,楊先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在歐洲作文化旅行,直接考察西方的文化研究成果及其宣傳方式。這些考察活動對他后半輩子的學術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

  他曾經三次環游德國,參觀各聯邦首府的博物館,訪問各大學的人類學系和研究所,到比利時首都茄魯塞爾參觀人類學系和博物館,還到意大利首都羅馬游覽名勝古跡,參觀教皇國究蒂岡的世界民族博物館,還到倫敦大英博物館圖書館博覽藏書達半年之久,由利用歸國途徑莫斯科逗留一周,參觀紅場、列寧墓、博物館及中山大學原校址。

  1935年冬,楊先生學成歸國,執教于中山大學并擔任人類學部主任,后來又辦人類學系,從1935年到1949年期間,楊成志一心培養學生,先后培養了10余名研究生。十弟子中,不少人后來成為中國民族學界的名宿。楊先生在教學過程中,承擔了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史前考古學、中國邊疆民族研究等課程。又聘請名教授來講課。他親自帶學生做田野工作。1935年12月至1936年5月,中山大學文科研究所人類學部與嶺南大學社會研究所共同考察海南島的黎、苗 。在島內進行人體測量和經濟生活、語言、風習及信仰等方面的調查。了解到海南島的苗族原是瑤的代稱,是明代由大陸遷移去的。t937年8月底,日機開始轟炸廣州。10月,鐵騎臨境。楊成志等人正襟危坐在防空洞里,聽取研究生的論文答辯。1939年1月30日,中山大學師生分為15批遷往云南澄江。楊成志帶領一批學生逃難,中轉梧州、桂林。1940年8月,師生水土不服,思鄉心 切,全校遷到廣東坪石。隨著日寇經粵漢鐵路由長沙南下韶關,1945年1月,中山大學又遷往梅縣。7年中,楊成志恪盡教授天職。1941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組織學生調查乳源烏坑瑤山。坪石時期,指導學生完成碩士論文,還搜集了幾箱文物。1944年冬,他到美國考察人類學,在伯克利大學與克魯伯和羅維見面,進一步接受歷史學派的影響。日本投降后回國,翻譯出版了《人類學與現代生活》。

  除了系統講授西方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民族學理論之外,楊成志還把自己的學術活動轉向民俗學的理論建設和民族博物館的文物搜集、陳列、展覽等方面。楊先生首先著手恢復了中山大學民俗學會,重辦《民俗》刊物,改為季刊,親自任主編。從1936年到1943年,共出了兩卷八期。中大《民俗》季刊本的學術理論意義在于,用人類學的基礎理論規范中國民俗學的基本理論、概念和研究方法,使中國民俗學具備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的形態。這對1983年以后再度恢復的中國民俗學學科理論建設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楊成志教授便現代中國民俗學的奠基者之一。這是國內外民俗學界的共識。

  1944年冬,楊成志作為中山大學訪問學者被派赴美國考察人類科學、黑人、印第安人和華僑。先是再首都華盛頓訪問民族學研究院,參觀國立人類學博物館以及國會圖書館,謁見專家教授,參加人類學民族學座談會,又到紐約、波士頓、芝加哥,先后訪問紐約的自然博物院人類學部、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等文教單位,應紐約文學會邀請作《中國語文概況》的報告,在報刊上發表《中國書法》、《臺灣人民》、《廣西民族》等文章,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并到"唐人街"訪問僑胞,參觀黑人聚居區,調查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區。從美國回來后,楊先生復任中大原職,在人類學系繼續培養研究生,組織中國民族學會西南分會,出版《民族學》周刊共76期。

  從1935年至1949年的14年間,無論順境還是逆境,楊成志矢志不渝地走民族學之路。他"對民族學的研究支持三方面進行,首先對現代人類民族科學理論基礎求縱橫的認識和了解。其次在教學上著重培養研究生,引導其興趣,醉心專業,在田野工作上分析實況和發現問題,做出客觀的識別。最后,主張研究路線要由“腳”爬山開踏進來,卻不是由 ‘手’抄錄轉販出去!"

  民大潛心研究 追求真理直至終生

  1949年冬,楊先生調到北京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工作。這一時期,他主要是編寫 《中國少數民族區域略圖》、《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簡表》、《中國少數民族舊有政治制度概況》等少數民族基本情況供決策部門參考。

  1952年,楊先生調任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兼文物室主任。從此,楊先生專心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研究發掘與宣傳。

  1954年春,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少數民族文物工藝展覽》。同年10月在中央民族學院舉辦《臺灣高山族文物圖片展覽》,并在《光明日報》發表《臺灣高山族物質文化成就》。

  1955年,配合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科學座談會在西苑旅行社舉辦《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展覽》。

  1956年主持并參加起草《中國民族博物館十二年遠景規劃》,參加起草 《中國民俗學十二年遠景規劃》。1956年8月到10月主持調查廣西寧明縣明江花山崖壁畫,同時在當地采集和發掘了有肩小石斧、銅斧、骨針等文物,在廣西政協禮堂舉辦展覽,并邀請各界人士舉行報告會。1956年10月7日《廣西日報》對此作了詳細報道。楊先生被尊為中國巖畫發現與研究的先驅之一。

  1958年5月24日和30日,應專家局邀請在友誼賓館向蘇聯百余位專家做《中國南方苗、瑤、黎、傣、彝、壯6個民族概況報告》,內容被譯成俄文在蘇聯民族學雜志刊登。

  1960年10月在南寧完成《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在廣西資料匯編》共約百萬字,底稿存廣西民族研究所。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浩動中,楊先生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在民族學院和湖北沙洋的民院干校勞動。粉碎"四人幫"以后,1979年3月,楊成志先生以激動的心情參加了社會科學院的學術討論會。同年11月,他和顧頡剛、白壽彝、容肇祖、楊塑、鐘敬文、羅紋平等共7位教授聯名上書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發出《建立民俗學及有關研究機構的倡議書》,積極參加籌備建立中國民俗學會的工作。同時,積極參加"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中國人類學會"、"中國民族學會"、"中國社會學會"、"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等學會,任理事或顧問,并撰寫學術文章,到會做學術報告。

  早在 1944年到美國訪問時,楊成志就幫助黃鼎臣聯絡華僑籌建致公黨,1979年被推選為致公黨中央委員。在與共產黨榮辱與共的35年間,楊先生從敬仰孫中山進一步到敬仰馬克思主義,并于1984年10月,在83歲高齡之時,鄭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和對共產主義的向往。1987年12月楊先生離休。1991年5月30日夜,楊先生起來行走時突然摔倒,無疾而終,享年90歲。

  回顧楊成志先生的一生,感到其無論做人,做事,做學問都勤勤懇懇,讓人感動;其一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精神催人們奮進,令人們永念。

上一頁12下一頁



 
Tag: 補習 |
上門補習 |
補習介紹 |